美軍裝備保障民間力量的運用

近年來,美軍提出了“後勤保障民間化”的思想,制定了“利用民力加強軍隊後勤”的計劃。美國國防部已將“軍外管理”作為提高裝備管理效益的重要策略,“軍外管理”幾乎涉及美軍武器裝備維修保障領域的各個方面。

走軍地結合、軍民相容的道路,研製生產武器裝備

美軍認為,走軍地結合、軍民相容的後勤保障之路,可以使軍地雙方均受益。對軍方來說,確定研製方向後,與私人公司簽署合同進行生產,可以直接利用地方雄厚的生產資本、先進的製造工藝和高級技術人員,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而對私人公司講,承攬軍方業務,既擴大了產品銷售渠道,創造了市場聲譽,又擴大了公司影響。由於軍方武器研製專案代表了產品的最新發展方向,技術含量高,促使私人公司努力研究新工藝、新技術,以適應軍方需求,無形中促進了製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增強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為了充分利用地方科研力量,美軍與軍外單位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包括地方大學、企業,並資助相關的科研單位,調動和利用各方面積極因素,增強軍方的總體科研功能。比如,支援大學承擔軍事科研專案,資助大學更新研究設備,鼓勵院校使用軍內科研設施,建立與大學聯繫的諮詢機構等。多年來,大學承擔了軍方大約一半的基礎研究,目前,承擔的軍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專案也在增加。同時美軍專門資助一些地方公司完成一定的軍事研究任務,這些公司包括:後勤管理研究所、軟體工程研究所C3I系統中心等。

重視軍民一體化,積極開發兩用技術

為了更好地實現“保持技術優勢、研製物美價廉的武器裝備”的目標,美軍制訂了闡述科技發展大政方針的綱領性文件《國防科學技術戰略》,並將注重發展“兩用技術”作為科技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國國防部長在1994年的報告中指出“新的國防採辦與科研方針是更充分地利用兩用技術和整個國家經濟力量,在任何可能的場合,將強調兩用的而不是專用的技術。研究與發展工作,一開始就要確立軍用和民用的目標。”兩用技術發展包括四項內容:一是向兩用技術研究和開發投資,以確保與國家至關重要的技術基礎的關鍵部分保持依靠地位;二是支援用國防費開發的技術向民用方面轉移,支援民用和軍用技術以及民軍兩種生產基礎密切結合;三是促進民用技術引入軍事系統;四是培養民軍兩用的高技術人才。為了加強兩用技術的發展,美軍在計劃專案、組織體制和對外合作等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包括:參加並主持技術再投資計劃;建立技術轉讓機構;強化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兩用職能;同工業界聯手開發並建立兩用專案等。美國防部認為,兩用技術戰略的實施,可以產生四大效果:一是可利用民用部門的先進技術;二是縮短武器系統的研製周期和加快技術進步在軍事系統中的應用;三是降低獲得前沿技術的成本;四是使國防部具有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做出反應的能力。

充分利用民用產品和技術,生產、籌措軍用物資器材

美軍在保障物資和技術方面,強調最大限度地利用民用技術和產品,凡軍民通用的物資器材,主要從民間獲取。在技術投入方面,堅持不重復地方已有專案的原則,軍隊主要負責地方沒有替代品和民間物資的專案;可以從市場採購的物資器材,軍隊就少生產或不生產,少儲備或不儲備,主要通過商業渠道供應;減少專用物資種類,擴大軍民通用物資範圍,實現物資器材的標準化和通用化,或使部分民間商品按照軍用規格製造生產。為了消除民用和軍用兩個工業體系的“壁壘”,美國近年來對它的採辦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辦法和程式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改革軍用規範和標準,要求用民用規範和標準取代大部分軍用標準和規範,促進高技術產業民轉軍,並允許更多地採用兩用產品、技術和工業操作規程。這樣每年可節約大約300億美元的國防開支。

建立專門機構和法規,保障社會化的實施

為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保障軍隊的裝備保障工作,美軍建立了專門的機構。1993年成立“高級研究計劃局”,負責國家發展兩用技術。1994年9月 16日,當時的總統克林頓發佈命令,成立了安全計劃局,其職責之一是向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國家高技術產業民轉軍建議。1998年,美國軍事工程師協會所屬的工業事務委員會設立了外部資源與私營化分會,專門就利用外部資源和私營化工作與私營企業進行聯繫。1999年,美陸軍器材部成立了“後勤民力增強計劃”支援部,該部參與美軍各種演習、作戰行動和應急行動,在陸軍和民間承包商之間進行聯絡,並對合同制保障行動進行監督。在健全法規方面,1993年美國國防部已連續發出兩項指令,要求各軍種“最大限度地利用商業產品”;規定各軍種對‘物資的需要應該最大範圍地利用非發展中的產品來滿足,只要這種產品能滿足需要,成本效益超過全壽命周期即可”。為了鼓勵小企業參加技術創新活動,實施了《小企業革新研究法》,三軍和高級研究計劃局等部門從1983年起,每年都制訂“小企業革新研究計劃”,邀請有條件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小公司按計劃規定要求與範圍提出研究專案建議,擇優簽訂資助合同。

利用民間力量,完成裝備維修保障任務

在利用民間力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民間承包商。承包商提供的維修保障分兩類:臨時的和長期的。臨時性維修保障經常在部署期間實施,作為建立作戰使用期間的維修保障工作的臨時措施。長期性維修保障,就是武器系統整個服役期間所要求的維修保障。

近年來,隨著國防工業基礎軍民一體化趨勢的加強,美軍在確保軍內核心維修能力的前提下,鼓勵通過競爭,利用私營部門提供武器裝備的後勤保障,以提高經濟效益。同時,為了減少重復浪費,它還要求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軍種界線,按地域調整、合併三軍的後勤保障設施。

有效運用地方先進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

美軍管理的科學化腐效率是舉世公認的。這與它廣泛吸收民間以及其他經濟部門管理科學的理論、手段與方法是密切相關的。如美國企業管理影響最大的三種理論: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準時庫存管理理論和制約理論已被美軍移植於裝備保障管理之中。同時,在保障工作中,大力推行企業化管理。美軍實行的庫存基金制度和企業基金制度等,就是按企業經營方法,在供應部門與用戶之間建立“買賣”關係,供應部門為部隊提供物品和服務,用戶按統一的價格付款。美軍裝備的全系統全壽命管理就是企業基金制度的一個例證,它通過各種方式的預測、估算,將裝備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特別是後勤保障階段的工作,化解為一定數額的費用,通過費用的動態變化,對裝備實施管理。近年來,又推出了“速率管理”,明確區分裝備維修的階段和所需時間、經費等。1998年國防部還實施了“供應商直接交貨計劃”和“供應商進貨計劃”。通過這種措施,大大減少了國防部庫存。在實施供應商直接交貨計劃的基礎上,國防後勤局還採用新的“主要供應商供貨”方式,即指定由那些能在24小時或48小時內向用戶提供廣泛的特殊商品的供應商直接交貨。通過實施這些計劃,國防後勤局的物資庫存減少了76%,周轉期縮短93%,管理經費減少對%。美軍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了大量的與裝備保障相關的自動化系統,形成了自上而下完整的系統,成為加快保障速度、及時保障部隊供應、減少物資浪費、確保國防開支獲得最大效益、提高保障效率的重要手段。

依託民間運輸力量,保障維修物資器材的供應

現代戰爭的高消耗決定了部隊必須具有充足的運輸力量和快速靈活的反應能力。美軍在加大自身戰略運輸力量的同時,更大程度上依賴於地方的運輸力量,以保證戰備工作的正常運作。美商船隊被稱為“第四軍種”,每有戰事必參加軍運。美航空軍民警衛隊、空軍預備役和民間預備役航空隊,是美軍實施空運的主要力量。1990年美軍與民間預備役航空隊簽訂合同的民航公司就有45家,飛機476架;美國本上各地面運輸公司都與軍方簽有合同,戰時為軍隊提供服務;美國陸軍40%的維修工作都由承包商負責。海灣戰爭中,美軍在海上調用了後備役船隻64艘,租用商船213艘,運送包括維修方艙在內的各種作戰物資,其完成的運送量占全部輸送量的34%。另外,在地面運輸中,美國在本上調用7個州的2400節火車車皮,在沙特租用了5000輛運輸汽車,執行各種後勤保障任務。此外,美陸軍為緩解陸軍航空兵維修零配件的持續短缺,還利用私營快件郵遞公司快速前送零配件。

利用地方力量,培養裝備保障人才

美軍在全國各地方院校中設有531個後備軍官訓練團,專門為軍隊培養人才。另外,軍隊的大量現役軍官還通過函授和進修等形式在地方院校獲得新知識和新學歷。利用地方教育系統培養軍隊人才,不但可以保證軍隊人才的充分補充,而且可以減少軍隊的機構和人員,節約大量經費。美軍專家估算,西點軍校培養一名軍官要花費20萬美元,而通過地方院校培養只需3-4萬美元。

劉占嶺 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