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禦系統的演變

從第一代武器防禦系統“哨兵”發展到未來的“星戰”二代,美國始終以“自衛”為由。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枚導彈射向美國本土,而這些所謂的“防禦系統”,最終將給世界帶來不安定因素,給世界帶來新一輪軍備競賽的潛在威脅。

1967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遜下令部署“哨兵”系統,這也是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前身,主要用於保護美國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區。一年後,美國對“哨兵”導彈防禦系統進行審議,將其改名為“衛兵”防禦系統,保護的目標由人口密集地區改為美國的戰略核力量。美國會於1969年批准部署“衛兵”系統。但由於“技術原因”,該系統於1976年被關閉。

1983年,美國前總統雷根提出發展導彈防禦武器系統計劃“戰略防禦倡議”(SDI),俗稱“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的攔截武器系統分為定向能武器和動能武器。定向能武器包括天基(部署在太空的)鐳射武器、陸基鐳射武器、天基粒子束武器等;動能武器包括高性能反導導彈、密集發射火箭彈、精確制導的高速炮彈等。陸基雷達擔負監視、搜索、跟蹤、識別和殺傷評估等項任務;天基感測器即預警衛星主要用於探測來襲導彈的發射點,對來襲導彈的中段飛行進行跟蹤和識別。指揮、控制和通訊系統用大型電腦和先進的通訊系統將反導彈武器系統的所有組成部分有機地聯繫起來,實施高效快速的資訊傳輸和作戰指揮。

然而,這個耗資1萬億美元的計劃經歷了6年就開始打“退堂鼓”,縮小為“智慧卵石”計劃。1991年,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不再與美國為敵,“智慧卵石”計劃也於1993年被克林頓政府正式撤銷。至此,歷經10載的“星戰”計劃半途夭折。

廢除“星戰”計劃後,克林頓轉而執行“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二是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彈道導彈防禦”計劃提出後,美國在自己加緊發展的同時,還推動其他國家與其合作發展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亞太地區,美國謀求把日本、韓國納入其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該計劃提出後的一段時間內曾受到冷落。1996年,美國防部在完成對“彈道導彈防禦”的重新審查後建議,把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技術準備計劃”改為“部署準備計劃”。

1999年,五角大樓又公佈了美國發展導彈防禦系統的新計劃。該計劃提出的防禦系統仍然包括兩個部分,一個稱為“有限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另一個就是TMD。為加速發展該系統,美日計劃合作研究用於在東北亞地區部署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美國宣佈新的導彈防禦武器系統計劃的同時,又提出了修改《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的要求,遭到俄羅斯的拒絕。按照新計劃,美國用於導彈防禦武器系統的費用在2005年前將增加66億美元。五角大樓當時還宣稱,如果俄羅斯反對修改《關於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美國將單方面廢除這一條約。

淩朔
南山一劍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