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戰講座(十六)

第四篇:高級篇(7)

特種技藝之特種狙擊與指揮官養成

特級狙擊手

您一定會有疑問,狙擊手不是在第十講就說過了嗎,為何還要再提一次,唔,事實上那篇的內容的確是簡略了一些,簡略到筆者以前的教官都質問筆者「我只教你這些嗎?還是你只記得這些?」還有一些同好也都為那篇過於簡陋的內容感到失望,因為整篇文章沒有提到他們想知道或還不知道的事情,但筆者的考量是保密原則,因為絕大部份筆者所知的狙擊作戰都是由國內的情報所習得的,至於中共解放軍與俄式狙擊與反狙擊接戰準則等資訊,則付之闕如,而任何可能造成我方情報洩密與敵方得利的事都是筆者不會、不願也不可能去作的事,這是為何那篇的內容如此貧瘠的理由,但理由終究是理由,有些「常識」還是得讓大夥了解一下的,因此筆者特別整理了部份有關高階狙擊手訓練課程的理論部份加以解譯、分析,祈能使想知道與了的人能更進一步;並在此鄭重聲明,本篇所提及所有的狙擊手知識與技術,其資料來源為美國遊騎兵學校、班寧堡美國步兵學校高階步兵訓練教材、SAS高級步槍射擊課程及筆者一些美軍特戰單位退役的友人所提供的解密資料,文中所有資訊與國軍、特勤單位所用之技術、教令、現用準則完全無關、若有不小心類似之處,就請大家本著三不政策吧,那就是:不清楚、不知道、不要問我。

狙擊手補充部份

在狙擊手篇裡,筆者曾經提到所謂的追瞄法與預設前置量射擊法來對付移動目標,也曾說到所謂的硬獵殺、軟獵殺與混合獵殺,而故意省略並去了50口徑狙擊槍的應用與操作,而對光學瞄準器的原理、實戰操作與天候修正的事項都省略不提外,各項表格也僅只及而未以實例解釋,甚至連麻布偽裝衣的製作也都未提,但說真格的,這些東東要是都寫出來,其大小與詹氐年鑑也差不了多少了,所以筆者經過仔細考量與整理,在本講所要說的將會是:移動目標狙擊、野戰實作、自然因素修正要點、50狙擊槍操作簡介單元,最後再回答一個大家都在問的問題:為什麼M16不適合當狙擊槍(跟口徑沒關係,很多狙擊槍是5.56mm/.223in口徑的)。

移動目標狙擊

射擊移動的目標物,對所有的狙擊手──不論是大師級的老鳥還是剛通過認証的菜鳥──都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挑戰,其間除了各種複雜的因素考量外,最難的還是時間的掌握,也就是扣扳機的那一剎那,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計算何時為最佳時機:誤差=目標移動速率*彈頭飛行時間,這裡所指的誤差其實就是你實際的彈著點,或者反過來說,目標移動速率*彈頭飛行時間=預設彈著,這樣是否較清楚呢?,但這只是一個理論上的計算公式,對實際操作沒有任何的助益,因為戰場環境通常都很複雜且嚴苛,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實際的考量。

就前面的公式,有幾個基本的數值需確定:目標移動速率、槍管移動與目標運動之相對速率、與目標之實際距離、子彈飛行時間、風向與風速等等,我們了解了這些公式之前必需確認上述數值為正確的,而唯一的測量工就是你手頭上所有的,精準與可靠與否就得看就人功力與經驗了。這些數據資料的取得通常用的是狙擊鏡與環境觀察來得到,而這些就是狙擊手真正的不傳之祕了。

目標移動速率的計算公式為:目標速率=目標涵蓋距離(公尺)除以時間(秒),這裡所指的目標涵蓋距離所指的是目標在狙擊鏡內所佔面積大小,並依此推算與目標的距離,有另一個公式是算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與目標距離=1000目標大小除以目標米位大小,所以由上面個公式我們可以求得另一個目標速率的計算公式:目標速率=與目標距離(公尺)除以(時間(秒) 乘以100),我知道後面這個公式簡單多了,但坦白說,如果連前面的公式都不懂,最後這個簡單公式的數據就會有問題,那答案也就不準了,相對的來說,那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因為無法一擊必殺,那算什麼?肯定不能算是一個狙擊手。

有了上面的公式,我們才可以談到移動目標狙擊的要領,一般在射擊移動目標也有一個通用準則,就是移動速率過快者不適用,一般而言,時速30km/hr以上者就不適合成為被狙擊的目標,而非直接視野者一般也都不接受,就是說,除非你是在空曠地上慢慢的在閒晃著,否則的話狙擊手是不會選擇你的。射擊移動目標大致以追描法與預設前置量射擊法此兩派為主,兩者各有其支持者,筆者個人屬追描法的那一派,但對於預設前置量也略有涉獵,以下是筆者整理的一些武功心法。

追描法

在使用本法時有兩個間題要先解決,狙擊手本身的位置與因追描目標所造成的移動會不會反而讓狙擊手成了目標,其次,最佳射擊扇面與次佳射擊扇面間是否有斷層或阻礙物,是否會影響連續追蹤的目視接觸。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是使用夾角狙擊的方法,與二次大戰期間飛行員發現不論是轟炸或掃射列車時平行或垂宜的效益都不高,但若使用大夾角切入,即使是新手也可得到不錯的結果,相同道理,將目標的預計經過路線想像為鐵軌,目標為火車頭,子彈的飛行路徑就是飛機的飛行路線,狙擊手的位置就是在飛機的俯衝點上就是了,而因為是從背後狙擊,所以被發現的機會不高,而且因角度問題,目標與狙擊的相對移動速率也會降低。

另一個明顯的好處是,由於目標背對著你,面積與瞄準參考點都大多了,以起射擊移動中的側面目標簡單而且可能命中率高多了,但問題就是因為你沒看見臉,是不是打對人就一個大問題,另一個問題,背包、背心等物往往都在背部有阻礙子彈進入人體的效用,所以射擊點的參考位置則是另一個挑戰。所以有時還是挑戰高難度的側面射擊法吧。

在進行側面射擊時有一些建議,就是瞄準參考點的位置,假設與目標距離150公尺,若目標移動速率為5km/hr以下,建議參考點為太陽穴或咽喉;5∼10km/hr時,建議參考點請向前移,例如鼻尖或前胸;10∼15km/hr時,參考點請移到目標外的延伸參考點,視目標行進方向而定,大約是目標的2到3個拳頭的距離,視目標的移動速率調整;15∼20km/hr到時,參考點延到一個前臂的距離,並請捨去頭部與咽頸等細小部位,請轉向身體與跨部等大型參考點;當目標時速達20∼25km/hr時,建議參考位置距目標行進方向一大臂距離,瞄準位置限軀幹部位,頭、四肢皆不列入考慮,會不會致命非第一考量,可以先撂倒再搞定;目標時速25km/hr以上,建議放棄,若有絕對信心,則建議以前胸加上大臂加頭部的長度作為基準點,並1至3米位的預設前置量為射擊點,否則可能會missing。

再者,除非有絕對的信心,一般而言,頭部與四肢是不被建議的瞄準參考點,特別是移動目標,因為人體在行走或跑步時,四肢移動的速度一般是時速的四倍,再加上人眼視網膜底的殘留影像的現象,可能會發現實際瞄準的位置只是一個殘影,而且別忘了要採預置前量的擊點射擊,而移動速度過快的四肢根本無法預估前置量,所以別作這種無意義的事。而頭部雖然有五官可作為良好的瞄準參考點,而且又致命,但由於戰場上任何一個小動作都會讓人神經緊張的轉過頭去看,這一個轉頭可能就會讓目標逃出瞄準範圍,若是好死不死是在此刻扣下扳機的話,那只好祈禱事先安排的逃脫路線沒有敵人的蹤影,否則就只好到忠烈祠去探望您老人家了。

當然啦,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正面上,不過這僅建議適用於單一目標,而且狙擊手的位置最好是背陽以防光學瞄準器的反射暴露了目標,雖然大部份的電影中被狙擊的目標好像都是被正面幹掉的,但那是為了戲劇效果與張力,更何況演員總要表現一下自己的表演功力吧,真實的世界中,由正面被狙擊的目標不是沒有,但比例絕對沒那麼高,而且很多狙擊手不喜歡打臉,除非別無選擇,但相對的有一些狙擊手是專門打臉的,這人的心態就有點難懂了,所以他們並不代表所有的狙擊手。

野戰實作

可是只知道這幾個公式還是不夠用的,還有一些公式需要記得,其中包含了一些數據,那是非背下來不可的,等等,你是不是想說當個狙擊手又不是考大學記那麼多幹啥,不好意思,那比考大學難多了,大學可以考完就忘,考不上明年再來,狙擊手可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總不能下輩子再來吧,所以除了維持自己的體能與技術外,別忘了要多諗點書,以保住自己的小屁股。

在野戰的實地操作中,有一些問題不得不克服,以求得任務的成功,第一個問題就是距離與射程的協調,第二是風偏的問題,第三則是特殊狀況的彈道修正問題,我們分別就這三大議題作一點簡單的說明。

射程

每個人都學過所謂的歸零射擊,不過它的原理與數值大家還記得多少,為什麼歸零距離是25公尺,與300公尺的有效射程又有啥關係,這些東西屬於基本的課程,我們不再重複,但要知道是如何利用狙擊鏡的刻度來推算距離,大部份的狙擊鏡都會依其倍率與口徑而標示內部的刻度,大部份的十字線設計都是以X軸作為縱深的推算,而以Y軸的刻度作為目標距離的推算,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先必須先了解一些固定的數值,首先一個180公分高的目標在距離50公尺時佔Y軸的5格時,當他只佔1格時表示他距離我們250公尺,而一個正常人坐姿與跪姿則分別為身高的2二分一之弱與三分之一強,所以坐姿時目標高90~110公分,跪姿時則為60∼80公分高等數值都是必需記憶的,其他例如吉普車、2.5ton卡車、雷達車、標準營帳等各種戰場上常見的尼寸規格都必須記憶的,以方便在換算距離的參數,而另一個要記的則是所用的狙擊鏡與刻度所代表的意義,通常狙擊鏡都會有一些刻在鏡身如3X20mm、3-9X40mm等數字、前面的3表示倍數,所乘的20數字則為該狙擊擊的直徑(以接物鏡為準),這表示是一支直徑20mm的3倍定焦狙擊鏡;後者則表示為直徑40mm的3到9倍變焦狙擊鏡,在使用定焦狙擊鏡時,之前的刻度與距離換算值為1,或使用變焦鏡時,則需記得歸零倍數(一般為最小倍率)與現用倍率所相差之值代入方可求得正確的距離,以前述標準為例,3倍時佔一格,則9倍時則應佔3格,但距離不變,仍為250公尺,但若6倍時佔一格則表示離500公尺,餘依此類推。

所謂的縱深,其實再簡單也不過,我們假設站在一條筆直公路的一頭,兩側每隔25公尺就有一根電線桿,因此每四根電線桿的距離就是100公尺,而到地平線為止所能見到的電線桿數量則表示我所見到公路長度,或者也表示我們視野的極限,高中的地球科學課本則說,依此距離可反推算地球表面的弧度與圓周長,一個最有名的範例為國道高公路的標誌,一個方形以數個三角型加以分割,分別代表著雙向道路、分隔島、地平線與兩側景物的無限延伸,這可算是一個縱深的最佳代表,這是你一定會問,那己經知道目標大小所佔高度換算出來的距離,還要縱深作啥用?好問題,但如果有一條ㄣ字型的道路,而在轉角與轉角再過一點有各有一間民房,雖然可以算出狙擊手所在位置與兩幢房的直接距離,那這兩房子之間的的相互距離與直線距離呢(也就是敵人從這個房逃到下一間房子的距離)如何換算,這時便用得到縱深了;此外,知道縱深對推算目標的對運動速率與對狙擊手的相對運動速率也非常重要,所以在狙擊鏡的使用上,X、Y軸各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知道了這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而已。

除了所使用的狙擊鏡內建規格與相差資訊需熟記之外,有一些資訊也是不得不記的,那就是各種子彈的相關資訊,一般而言,狙擊槍所用的子彈與同口徑步槍所用的子彈是不怎麼相同的,在裝藥量、彈頸咬合長度、射程、風偏、彈道各方面都略有不同,在使用突擊步槍時,這些小誤生都可以不去理會,但對要求精準的狙擊手而言,這些誤差是不突許發生的,因此有很多的狙擊手他們使用自行裝藥的手工精製彈藥,或者自己動手,要不就交給值得信任的槍店或槍械師父代為處理,若有條件不配合的情事,至少也得在最可能的條件下,親自挑選狙擊槍所使用的彈藥,並熟記各規格彈藥的相關諸元,並且將常用的彈種與依任務所攜帶的彈藥規格在出發前再次確認一下,不過這些資料僅只是提供一種計算時的參數,因為在實際的任務中有許多的不可預期因素會影響彈道、射程與彈著,這些誤差如何修正則是狙擊手的另一個必修學分。

自然因素修正要點

影響彈道與彈著的因素有很多,舉凡風偏、日照、霧、雨、雪/地面反射等自然因素,槍枝或狙擊鏡遭撞擊等人為因素以及彈藥受潮或其他墨菲定律所導致的問題都會產生誤差,一個好的狙擊手就是將所有可控制因素控制到最小誤差,人為因素自然不容許發生,自然因素則以人力調整至最低,其中最常用與影響最大者就是風。

風所造的誤差主要以風速與方向兩者為主,一般分為公制(kph,每小時公里數)與英制(mph,每小時英哩)風速的計算可以利用一些週遭的事物來加以粗略的估計,比如可吹動地上的紙片或枯葉,那大約是3-5km/hr,把樹上的樹葉吹得沙沙作響,那可能有8-12km/hr,若是旗桿上的旗幟吹到整面清晰可見,那就表示風速應該有20-25km/hr,另外有一個簡單的英制算法,以風吹起旗幟後,旗下沿與旗桿所形成的夾角除以四,所得之數字即為mph,例如夾角60度,除以四,得知風速約為15mph,餘依此類推,在得知風速後,我們還得知道風向。

風向有兩種單位,最基本與常用的粗略計算值為時鐘位置,我們的所在位置就是指針軸,正前為12 點,正右為3點,正後為6點,正左為9點,餘依此類推,除了12點與6點的順風與逆風可以不考慮風偏修正外,其餘的風向都有調整風偏修正彈道的必要,另外一種較精密的計算值為米位(mil),一度為60米位,一個360度的圓周就是3600米位,在進行長程精準的射擊時,些微誤差就會導致彈著的偏移時,就必需以米位這種較精密的單位進行計算,而現代的槍械射程動輒以數百數千公尺計算,所以必需學會這種較精細的計算方法。

首先我們得先知道誤差是多少,公式是這樣的:誤差=風速X(飛行時間-距離/槍口初速),在知道了誤差之後,修正的角度是這樣的:修正角度(米位)=1000X誤差(公尺) / 距離(公尺),那我們倒底要調多少才能得到正確值?修正值(刻度響)=風速(kph)X(每百尺距離 / 7),採四捨五入,例如,風速20kph時,距離300公尺,則修正刻度響=20X(3/7)≒9,但在此有一點要提醒的,所有的修正值都必需從零計算,換句話說,每次動刻度前,槍枝與狙擊鏡必需處在歸零的狀況,在每次調整刻度射擊完後,必須立刻調回歸零值,並在返回基地後再重新歸零一次,因為機械一定會有誤差,將機械可能差生的誤差調到最小是每個狙擊手的基本功,每天都需要操練的。

此外,許多狙擊手有一些奇怪的習性,例如喜歡剪指甲、把手指上的硬皮磨去,以保持指尖的敏感度,因為在扣扳機時這個感覺是相當重要的,一定要有那種人槍一體的覺悟,有些人則會以小指頭上綁一截線頭,以食指與拇頭練習打結,許多裁縫師與外科醫師也用類似的方法保持指頭的靈活,甚至有一大部份的狙擊手是吃素的,不過原因倒不是因為道德良心或是殺生的問題,只是單純的保持體內的淨化,與避免揮發出一些體味,筆者個人曾在一次與國內一支特勤單位進行夜戰訓練時,隔著一層牆壁,聞到了躲在另一邊的特勤隊員,因為這名原住民的隊員平時的飲食口味甚重,且煙酒檳榔都來,身處戰鬥狀況下,腎上線過度分泌所引起的緊張所流出的冷汗,就帶有一種味道,而除了味道之外,筆者是完全無法發現他的,同理,在長時期潛伏的狙擊手上身上所發出的味道愈少,對狙擊手愈有利,因為狙擊手是不容易被看到的,而味道可能是暴露的另一項跡象,自然得儘量降低。

50狙擊槍操作

所幸,拜代工藝技術之先進,許多問題都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加以解決,不被發現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在你找不到的地方,距離是一個可以讓人採用的方法,有效射程超過2000公尺的狙擊槍問世,可以讓許多狙擊手的戰力更形發揮,而這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如如何安排這種大傢伙進入正式部隊服役?不過對許多特戰指揮官而這並不是問題,因為他們等好多年了,法國外籍兵團、GIGN、義大利藍色小組、德國GSG-9、荷蘭皇家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陸戰隊、海豹隊、FBI的HRT、密勤局的白官侍衛隊……數十支單位己正式採用,並納入編制,而包括我國在內的數百個單位則已進行實際操作的評估,預計到2000年前,採用的單位將突破3位數,不過這就有了第二個問題,戰術上的安插、運用與火力協調。

這個問題的第一與第三項都很好解決,把砲兵最小射程與攜行式迫砲最大射程間的空檔交給50BMG就行了,火力協調則可利用加密無線電網路進行戰術協調,反倒是最古代的戰術運用成了問題,雖然有效射程達兩公里,但什麼樣的目標需要如此的長程狙擊?兩公里的彈道誤差如何修定,若狙擊目標為人,使用彈種是否需要更換,若使用特種彈頭,目標群定位與連發狙擊序列為何,再者狙擊手的行進與運動如何處理這把長度大人家三倍,重量是人家5、6倍的大傢伙,不過許多偉大的指揮官們把50BMG定義在中短距離支援火力,這就解決了許多問題,有點像打獵,獵人把獵物射傷後,再放獵犬追,50狙擊槍的射手可以先行破敵人的通訊、機動載具與重點部位的破壞,剩下的再交由步兵單位收拾一下,就可以搞定了,不用利用無線電呼叫火力支援、也不用出動幾千萬美金的高價戰機來炸射,一個小組,一把大槍,一切搞定!

不過畢竟凡事沒有十全十美的,幾乎所有的步戰專家與槍械專家都同意50狙擊槍的發展絕不只於此,但卻沒有那位專家能提出革命性、前膽性或能說服所有人的新觀念或新用途,反倒是各指揮官很高興能有這種方便使喚的工具,而狙擊手們也很樂意背著這些大傢伙,因為雖然重,但卻不用像以前那像隻身深入敵區了,可以較輕鬆的方式來完成任務,不過這畢竟是一件新發展出來的武器,距離公開至今還不到20年,倒底是使用手動槍機還是半自動槍機,使用外插式彈匣、內容式彈艙還是單打一,甚至還有筆者個人覺得很有趣的設計,每次只能裝一發,每打完一次就得把槍機拆下,重新裝彈,你說這不實用嗎,人家可是拿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訂單喔,何者優勝孰劣,各廠說法百家爭鳴,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特戰人員的負擔將會愈來愈重。

目前已有部份廠商針對50狙擊槍設計開發全新的狙擊槍用彈藥,而亦有部份狙擊手開始試驗手工裝藥的相關諸元,目前已知大部份的50機槍彈都適用於50狙擊槍,含日內瓦公納限制不得使用的各種彈頭(內含傳染性病毒如破傷風、淋病、霍亂,上述彈種許多國家都有,包含所謂民主自由國家,筆者皆曾親眼見過,而如光氣、沙林等毒劑亦曾聽聞但未曾見過),目前各廠主要針對彈頭未端的構型加以改良,使飛行時的彈道不致因彈尾真空彈而受限,新加坡軍火工業局(?)據聞曾有意發展50口徑之彈尾噴氣增程彈,但最近未聽聞後續消息;在裝藥量上亦有許多廠商研究發展種種比例與混合方式,但未曾有所突破,而由於體積與熱量問題,至今仍無任何廠商發展所謂無彈殼的50彈藥之意圖。

為什麼M16不適合當狙擊槍

M16步槍問世至今三十餘年了,當初只是希望設計出一把輕量、簡便又方便使用的步兵武器,但參加越戰則使M16一夜成名天下知,但美國建國以來敗得最慘的戰爭使得所有人都在找原因與問題,作為所有戰鬥人員的制式配備,M16也成了代罪之身,時至今日,除了COLT廠之外,很難找到說M16好的文章、評論、意見或槍械測試/評估專家,但奇怪的是這把人人皆曰可殺的爛槍卻廣被大眾所接受,世界各國軍警採用、仿造的數量以百萬計,各種衍生型近50個系統超過三百種,附件、改裝套件、每年光就M16系列步槍與週邊產品,在美國民用槍械市場就有超過3億美金的營業額,如果這真的是一把爛槍,那為何還有那麼多人要買呢?(註)
資料來源:美國CLOT槍廠、美國射手協會、美國來褔槍協會、1998槍械年鑑。

平心而論,大量採用塑膠材質的設計與前衛的造型,M16的設計概念為5.56mm突擊步槍開創了新的時代,但也因此遭受衛道之士的大力評擊,此次所指的衛道之士包含了美國的軍火商與北約的成員國軍火商,但M16的故障率高與零件耗損快等特性所帶來的廣大商機給廠商帶來信心,改良並開發各系統衍生型與套件,意圖使M16成為步兵配備的代名詞(就芋些角度而言,M16還真的做到了),於是除了突擊步槍,9mm的M16卡賓衝鋒槍、重槍管的火力支援型、使用彈鏈的M16機槍等等但其中一直無法突破的就是狙擊槍的市場,而且即使在奧林帕斯與代爾他這些改裝廠的努力之下,M16的精準度仍然無法被提昇到可以忍受的地步。

其實問出在史東金納身上,他的設計原本就不是為了一把精準的槍而設計的,M16的機械組合、口徑、膛線與彈藥都與精準無關,因此即使改裝廠能以手工精製的方式將機械上的公差降到極低,所有的運作其密合度高到要用顥微鏡能發現誤差,M16系統仍無法成為精準的代名詞,近年來有不少的廠商與個人的槍匠試圖以M16的外觀,改變內部的機件、傳動方式、與甚至重新設計了扳機組與槍機,但都無法與其他的狙擊槍在同一線比較,許多使用.22邊緣擊發的老式步槍(筆者註,在美國西部地區,這是許多男生的14歲生日禮物)在穩定度與保維修上都比M16來得好,而價錢則更是無法比較,簡單的小男生用槍不到50美金就買得,但標準型M16就得4、5百美金,那些精校過的M16動輒上千美金,實在是無法比,花十幾二十倍的錢買一把不怎麼準,又很難保養的槍,實在是今人卻步。

在這些改裝中,不乏各種針對改變槍枝的膛線、纏距、槍機轉偶閉鎖模式、槍管加粗、更換原先的氣體傳動模式改為活塞連桿、切掉上提把改魚骨頭、換護木為全鋁合金的圓柱體各種可能影響射擊精準的原因,但即使如此,M16先天不良的設計仍無法以後天的改良而改變,M16的原先射擊要求是希望300∼350公尺是最大的接戰距離,因為據統計85%以上的戰鬥是發生此距離之內,因此M885彈藥的設計就是瞄準線與彈道的交會點最大值在此區間內,簡單的說,最大有效射程將在400公尺以下,這對一般步兵的需求而言實在是夠了,但對以七、八百公尺為一般接戰距離的狙擊手而言,M16的射程太短,但對SWAT人員而言,5.56mm彈頭的穿透力又強的太過了,在一兩百公尺的都會區內很可能會穿透歹徒的身體,誤傷到其他民眾身上,所以長也不是,短也不行,這是M16的第一個不適合當狙擊槍的理由。

第二個理由是因為M16的槍機設計,無法達到真的無聲上膛的境界,雖然有加裝輔助助進器,但一來這會造成彈頸變形而閉鎖不完全,二來無法確定是否達到完全閉鎖,所以不能完全的解決問題,而半自動的設計在最初也曾引起一陣討划之聲,但由於新一代狙擊槍與PSG-1、WA2000、SSG SNIPER-550等槍也大都採半自動設計,M16的此點才不那麼被攻擊,但M16的槍機設計卻實在有問題,卡彈率實在是很高,雖然M16的槍機同時擁有退殼挺與抓子鉤,但仍無法改善問題,或許問題是出在同時擁有這件事上,大部份的半自動與全自動槍機都只用其中的一種退殼方式,反而問題不會這麼大,但M16的設計反而增加了兩倍的故障率,其中任一個出錯,另一個不但無法有效彌補,反而會加重故障,而兩者之間的時間配合稍有閃失,一樣故障,先希望互補的功用不但沒有發揮,反而相形制肘,這可能是史東金納當初沒想到的。這是M16不適合當狙擊槍的第二個理由。

另外一個理由在現在看來好笑,但當初這真的是一個理由,就是外型的問題,特別是手槍型握把的部位,尤其被使用傳統舊式步槍的老一派狙擊手所不能接受,雖煞這比較符合人體工學,但相對的,對於線性設計的槍枝運動機件上就有些地方需要克服,而早在1950年代,那時的材料工程學、治金學、工業工程設計、生產線規劃與設計學都不很先進,或搭配得不很好的時代裡,M16的機械設計雖然可靠,但卻不夠值得信賴,特別是扳機的觸感硬的完全沒人性,這對那些把狙擊槍當老婆看、比性命還重要的狙擊手而言是絕對無法忍受的,一把沒有扳機觸感的槍是不可能打得有多準的,雖然有人曾試圖改良扳機組的設計,但反而會造成滑機與擊槌固定力不足走火的現象,筆者的年紀雖不若老派狙擊手,國軍戰技的三線三姿也都可以使用國造65打個隨隨便便的滿靶,但還是不如中心打的57式步槍感覺好,而忠誠射擊隊的FAL雖然撞破筆者的眼鏡,但扳機的觸感就硬是比M16系列與國造65好很多,而國造T65K2的改良式扳機與保險的設計則大幅的改良此一問題,美系的M725以後的卡賓系列也有採用類似設計之處,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反抄襲,雖然現今新世代的狙擊槍大都也改採手槍型握把設計,但M16無法改變扳機觸感不佳是事實,這是第三個理由。

另外,彈匣卡筍會鬆動、造成聲響、瞄準基線過高、瞄準線與實際彈道交會點過少等種種問題,使得M16雖然算得上一種還算不錯的突擊步槍,但卻無緣成為狙擊槍的一份子。

特戰指揮官之養成

在整個的特戰講座中,筆者多次提到若是出現狀況時,不會有所謂的標準作業或原則可依循,完全交由現場指揮官決定(或者也可稱之為現場裁量權),但這裡就有兩個問題了:第一個就是指揮官是憑什麼作為決定的依據?其次,怎麼的訓練可造就出一個特戰指揮官?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坦白說也沒有標準答案,就前一個問題,大部份的指揮官憑的是經驗與直覺,而這兩者都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而後者的問題則依各國情與單位傳統及主事者考量亦有所不同,而且出入頗大。不過大部份的特戰指揮官都與下屬的士、兵一樣接受過基礎訓與部份的專業訓練,而且依各國軍訓體制的不同,部隊的領導統域、情報分析、通訓、跨單位協調作業、戰地急救醫護等科目大都是所有特戰指揮官一定要精通的,簡單的說,就是特戰指揮官必需是C3I+Mdic+Cbt的綜合體,也就是指揮、管制、通訊、情報加醫護再加戰鬥單位集於一身的全功能戰鬥人員,另外,美國與大部份北約國家的特戰指揮官都要求通曉兩種以上的外語,以利跨國合作、海外派遣與情報偵蒐時的方便,另外,身份查核則是另一個重點,就像以前我們常說,必須是三代以內家世清白、無不良嗜好者才可能成為總統侍衛或憲兵一樣,這其實是有必要的。

由於任務性質的關係,大部份的特戰部隊成員所擁的保密等級都相當的高,依國軍的保密層級,一般分為密、機密、極機密、絕對機密四級,再上去的等分類就眾說紛紜了,一般所知的固安作戰計劃大約是極機密級的,而佳山基地的反擊作戰計劃(即指台灣遭第一波攻擊後,殘餘部隊由佳山基地進行反攻擊的作戰計劃,行動代號在此保留)則高於絕對機密,而國內的三支軍方特種部隊,都是在固安計劃與反擊作戰計劃的任務編制內,換句話說,只要你是特戰小組成員的話,你至少得有極機密以上的保密層級,否則你是無法參考任何行動的,而不具行動條件的人是不能被存在於特戰單位的,而且,由於所參與的層面與所接觸的資料,一般都會希望特戰人員在退伍後不得洩露相關的情報與機密,最好是不要到國外,以免遭受美人計或其他間諜手段套問情報,也就是所謂退伍後管制幾年說法的由來,而國外的限制則有些不同。

美國的國民含許多的外來移民,其中不乏曾為假想敵或採敵對態度的國家人民要求成為美國國民、入伍成為軍人、甚至加入特種部隊,由於這類問題己普遍存在美國各階層與單位,個人身份安全認証與考核在美國有標準的作業流程與制度,事實上,外來移民或第二、第三代移民只要是從事較敏感的事務,不論是科技、軍事、國防安全、商業競爭、研究開發或跨國性企業的高階人員,在美國都必須經一連串複雜而漫長的安全考核作業,若是你只剛加入美國藉的外國移民,報名加入海豹小組,若你只想當個普通士兵,那請等三個禮拜後,人身安全考核沒問題後再來報名;若想加入軍官,那就請半年後再來吧,這半年內,連你每天買熱狗當午飯的小販都會被調查,等這些都通過之後,訓練中心的教官們則會幫助你堅定退出特種部隊的決心,即使這些都不能阻止你,之後每6∼24個月還會不定期進行安全複核,而且是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如此情況下,特戰部隊裡內多的是清教徒與素食主意者,煙酒不沾的人更是大有人在,只因為怕留下任何不佳的記錄,而到了後來則已變成個人的生活圭臬了。

特戰指揮官另一個條件是必須了解歷史,特別是軍事史與戰史,所謂「以史為鏡,溫古知今」事實上除了應用的裝備與配合的戰術不同外,作戰的基本觀念與應用原則幾千年來改變不大。了解、分析、研究與假設換為你會如何處理各種的戰役與戰地決心,是增加經驗值的另一種方法,當然這並不能完全一體適用,但至少有個比較的參考,而且往好處想,起碼你已經知道有些錯誤的方法是可以不用再試的了。另一個建議選修科目則有些出人意料,那就是人文,為了全球性的任務派遣與跨國合作,除了軍隊的相關知識外,地理環境的認識、當地的居民、文化、歷史、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與禁忌等等,最好也都知道一些,這樣與當地居民合作會事半功倍,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東南亞半島上與喀欽族合組的抗日游擊隊可算是個中蹺楚。同樣的理由,許多歐美的特戰指揮官同時也都具備心理學學位,不但是心理作戰的高手,也是談判的專家,這在某些無法歸類的行動時往往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西方世界的特戰指揮官都會培養一項以上的個人興趣或嗜好,因為除了有助於平靜訓練的壓力與繁忙外,有能也有助於任務的執行,而極限運動的風行,更造就了許多世界級的專家,其中不乏現役的特戰人員,而在前蘇聯,許多奧運代表隊的選手,像是在越野划雪射擊(註1)、射擊、空手道與角力等項目不乏同時也是特戰隊員者,其中幾乎全都是軍官,因為在那個無產階級主義的工人天堂裡,只有實力而沒有背景者是沒什麼機會加入奧運代表隊的。而培養飛行、跳傘、潛水、長跑、現代三鐵(註2)與練習各種武術的嗜好則是明顯對執行任務有所助益。
註1:越野划雪射擊是冬季奧運的競賽項目,參賽者必須於冬季的戶外,越野通過20公里的荒野,並在途中經過5∼7處的射擊區,進行立、跪、臥三姿,每靶五發的.22中火步槍精準射擊,槍枝與彈藥全程由選手背負,在越野划雪與大自然及時間的競賽後,立刻需靜下心,調整呼吸進行精密的射擊,並考量彈藥的消耗,而射擊成績與越野時間是合併計算的,因此雖然每個靶位旁都有備用彈藥,但甚少有選手會去使用,因為雖然不用加點,但會增加重新裝彈時間,影響成績。由於環境與訓練條件的限制,此項目一直為北歐國家與前蘇聯的私房比賽,而前蘇聯的參賽選手則清一色為軍人。

註2:現代三鐵指的是長泳、自行車與迷你馬拉松,由於三項比賽是接連不斷的長時間競賽,選手在長達8∼20個小時的競賽期間,體力的支出與意志的耐力皆非一般人所能想像,堪稱是人類運動史上最具挑戰性的項目之一。

後記

在寫此文時,台灣正經歷了一場百年的大浩劫,921集集大地震除了造成了台灣中部無法挽回的生命財產損失外,也把陸軍谷關空降/山地訓練中心震跨了許多營舍,那個曾經是許多傘兵、政戰特遣隊、海龍蛙兵、突擊兵與兩棲人員的山訓場、風景秀麗的世外桃源,以及所有受訓人員痛苦又美好的永遠回憶,但筆者相信,包含大多數曾在那受訓的同學及學長學弟們,在知道空特部在今年底將被裁撤的消息與看到被震壞的營舍之後,雖然痛苦,但都會認為這樣也好,至少這個充滿光榮與回憶的營區不是在裁撤後,任其荒廢傾圮,而是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巨變後,光榮的結束。而即使如此,地震後的谷關營區仍提供了災民們一個暫時安身的所在,在營區內的弟兄仍然盡其所能的進行救災,得到了居民們永久的感念,與其窩窩囊囊的落沒,不如發揮所有,漂漂亮亮的走完這不得不走的最後一程,真的,相較之下我們很高興谷關營區是以這種方式結束,而留給所有的官兵與居民一段最後與美好的回憶。麥克阿瑟說:「老兵不死,只是淍零。」可是我們不忍見老營區淍零,在單位與經費都被裁的狀況下,如此的結局,曾經身為谷關的一份子,筆者覺得,這或許真的是最好的Ending了。

在寫完16篇特戰講座後,筆者感激所有曾幫助過的友人,但有一個問題要回答的,那就是要寫到什麼程度,事實上,這16講當中,筆者已經不經意了將一些尚未解密的資料公開了,所幸並未對任何單位造成影響,有沒有談到機密,有,會不會造成安全上的顧慮,肯定不會,日後是否會有其他類似作品產生,可能,但太深、太機密的事是否就是讀者想看的,這是一個疑問,問題的本身則是,公開了這些事會不會對某些單位造成影響才是筆者所關心的,但從現實面看來,那些偉大的民意代表與無知又昏庸的政客們所造成的傷害才是真正致命傷,但不管如何,筆者當初希望的目的己經達成,那就是將特戰部隊的精神與內在做一個全面性的介紹給一般大眾,特戰講座也可以先告一個段落,休息一下了,再出發時,特戰講座可能就會變成特戰講義了,不再是適合外行人看熱鬧的東西了,將會變成內行、專業而枯燥乏味的專業訓練科目了,值不值得寫,能不能寫都還在考慮當中,不過,特戰能讓大家認識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希望日後還能有類似的經驗,能再與各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