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 菲律賓戰役
於 1941-12-8
參戰國家:美國、日本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於1941年12月-1942年5月在菲律賓群島實施的登陸戰役。

菲律賓位於西太平洋,北望中國臺灣,南臨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亞洲最大的空軍、海軍軍事基地,構成日軍南進的障礙並威脅日本本土安全。日軍企圖攻佔菲律賓群島,奪取美軍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進攻荷屬東印度創造條件。日軍計劃以駐臺灣的航空部隊實施航空火力突擊,消滅美駐菲航空兵主力,奪取制空權;同時先遣部隊在海軍支援下在呂宋島多點登陸並佔領機場,航空兵適時前移,以保障陸軍主力在林加延灣登陸並佔領馬尼拉;在南部佔領菲律賓第二大島棉蘭老島,隨後南北對進佔領菲律賓全部島嶼。擔任菲律賓進攻作戰任務的是日本陸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本間雅晴中將,轄第16、第48師和第65旅,約5.7萬人),負責支援的有海軍第3艦隊(司令為高橋伊望中將)、第11航空艦隊(司令為塚原二四三中將)和陸軍第5飛行集團(司令為小冰英良中將),共有作戰艦艇50餘艘、飛機500餘架。菲律賓守軍為駐菲美軍和當地部隊。為加強防禦、阻止日軍南進,1941年7月美國在菲律賓建立遠東美軍司令部,由D.麥克阿瑟中將任司令,同時向菲增加兵力並加緊構築巴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的工事。作戰開始時,美、菲共有陸軍近14萬人,其中美軍1.9萬人、菲軍包括民兵共12萬人,飛機277架(其中可作戰的142架),海軍為1個混合艦隊(司令為T.C.哈特上將),作戰艦艇40餘艘。

1941年12月8日,日軍出動陸海軍航空兵連續轟炸達沃、碧瑤、伊巴、克拉克等處美軍基地和機場,擊毀B-17等作戰飛機約100架,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

10-11日,日軍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裏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12日,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占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準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J.M.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鬥。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饑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同日,日軍佔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日軍攻佔巴丹半島後,對科雷希多島連續實施炮擊和轟炸。5月2日,日軍對該島實施火力準備,5日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路登陸,對島上要塞發起攻擊。1.5萬名美菲軍依託坑道工事抗擊,並組織敢死隊展開白刃戰。6日,日軍後續部隊投入戰鬥,溫賴特率美菲軍餘部投降。7日,日軍佔領該島。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停止抵抗。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   

此役,日軍死傷約1.4萬人,損失飛機80餘架、艦船4艘;擊毀美菲軍飛機250餘架、各型作戰艦艇8艘、商船26艘(美軍資料為驅逐艦1艘、潛艇2艘、其他艦船2艘)。日軍先發制人,實施航空火力突擊,奪取制海制空權;陸海軍協同作戰,多點登陸,迅速奪取敵基地和機場;航空兵迅速前移,配合陸軍地面行動;以及陸軍先北後南、南北夾擊的島嶼進攻行動等,為達成戰役目的提供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