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計劃〕
1940年6月德軍佔領西歐大陸後,於7月制定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計劃規定作戰行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第二階段為登陸和佔領。8月1日,A.希特勒下達命令,要求德空軍消滅英國空軍,奪取戰略制空權,以支援海上登陸作戰。德空軍司令H.戈林認為,單靠空中進攻就可迫使英國投降。希特勒也認為,英軍在西歐大陸作戰失利,元氣大傷,有可能通過戰略轟炸並輔以政治誘降征服英國;英國如不投降便實施登陸,因此首先要奪取制空權。德國投入作戰飛機約2400架(分別部署在53個基地上最近的基地與英國本十相距僅32公里)、編成3個航空隊:第2航空隊(司令A.凱塞林),駐法國東北部和荷蘭、比利時;第3航中隊(司令H.施佩勒),駐法國北部和兩北部;第5航空隊(司令H.-J.施通普夫),駐挪威。第2、第3航中隊是主力,第5航空隊漢部分兵力參戰。英國空車擁有戰鬥機近700架、高射炮2000門、轟炸機500架,兵力上處於劣勢,但航中工業發達,飛機製造能力較強、並有新發明的雷達,防空能力大為提高。
第一階段(1940.7.10-8.12) 攻擊英吉利海峽的英同艦船和英國南部諸港口,以引誘英戰鬥機山戰,查明英空軍的兵力部署、防空能力並檢驗內身的突防能力。7月lO日,德空軍開始攻擊英同護航船隊,8月8日、11日和12日人規模襲擊波特蘭、韋茅斯、多佛爾、朴次茅斯、懷特島等軍港。英戰鬥機在地面雷達引導下小批出擊。德國損失飛機286架,英國損失150架。
第二階段(1940.8.13-9.6) 突擊英空軍基地和雷達站,尋殲英空軍主力。8月13-23日,德空軍組織五次大規模轟炸。8月13日和14日,德機出動轟炸機485架次,戰鬥機1000架次。15日出動戰鬥機1270架次,轟炸機520架次,炸毀12個空軍基地、7座飛機製造廠、若干雷達站和油庫。24日轟炸倫敦(英機於次日夜襲柏林,以示報復)。8月24日-9月5日,德機每日出動千余架次空襲英機場。英損失戰鬥機186架,雖擊落德機380架,但元氣大傷,情況危急。
第三階段(1940.9.7-10.31) 德空軍改變攻擊目標,全力轟炸倫敦。英空軍得以喘息,不列顛之戰出現轉折。9月7日,德空軍300餘架轟炸機和648架戰鬥機空襲倫敦。隨後連續轟炸八大,多數為千機規模。倫敦多處起火,王宮中彈,居民傷亡慘重。但英戰鬥機部隊獲得休整,戰鬥力迅速恢復。英軍以戰鬥機、高射炮、雷達、探照燈和攔阻氣球組成防空系統,防突能力逐步提高。德機損失很大。術達預期目的,原定9月21日的登陸計劃被迫取消。10月12口,希特勒下令推遲執行"海獅"計劃。
第四階段(1940.11-1941.5) 為隱蔽進攻蘇聯的企圖,繼續轟炸倫敦等大城市。主要方式為夜間轟炸。11月14日夜襲考文垂,使該巾遭到重大破壞。以後,轟炸行動逐漸減少。1941年5月德空軍子力調往東線後,停止轟炸英國不列顛之戰結束。
在l 940年7-10月不列顛之戰最緊張的4個月內,英空軍擊落德機1733架,擊傷643架, 自己損失飛機915架,被炸死、炸傷14.7萬人(占英國對德作戰傷亡總數的20%),被毀房屋超過100萬幢。
此役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失敗的戰役,未達征服英國的預期目的。英國則成為日後歐洲抵抗運動和盟國反攻歐洲大陸的基地。因此,德國進攻蘇聯後,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境地。德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海獅"計劃本身個成熟,戰略指導失誤,戰役中'再改變企圖等。此役證明,戰爭初期的防空作戰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具有重要影響;在現代條件蔔實施任何重人戰役, 首先要奪取制空權;航空兵是爭奪制空權的主力,但只有在其他軍種協同下才能取得勝利。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