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軍於1916年夏季對德奧聯軍實施的進攻戰役。又稱俄軍西南方面軍夏季進攻戰役或布魯西洛夫突破。
1916年4月,俄軍大本營根據協約國尚蒂伊軍事會議達成的協定,計劃於6月中旬發動大規模進攻,以西方面軍向維爾諾方向實施主攻,以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實施助攻。俄西南方面軍(轄第8、第11、第7、第9集團軍,共57.3萬人、1770門輕炮、168門重炮,由A.A.布魯西洛夫指揮)為支援意軍,決定提前發動進攻。其企圖是:第8集團軍在21公里寬正面上向盧茨克方向實施主攻,其他各集團軍分別選擇數個突破地段採取行動, 以便在450公里寬的戰線上多點突破,使敵軍難以判斷主攻方向,無法向主攻方向輸送兵力。戰役準備極為周密、隱蔽。6月4日,俄軍西南方面軍經短促炮火準備後發起進攻。第8集團軍擊退奧軍第4集團軍,7日佔領盧茨克,威脅交通樞紐科韋利;第9集團軍在奧努特、多布羅諾烏茨地段突破奧軍第7集團軍防線,18日攻佔切爾諾夫策;第11、第7集團軍進展不大。24日,西方面軍第3集團軍轉隸西南方面軍,配合第8集團軍強渡斯托霍德河,未果。西方面軍於6月15日和7月3∼9日兩次發起進攻,皆以失敗告終。7月9日,俄軍改由西南方面軍擔任主攻。第3、第8和預備隊特別集團軍在斯托霍德河與德奧聯軍激戰,互有勝負;第11集團軍攻佔布羅德;第7、第9集團軍肅清加利西亞南部地區敵軍,逼近喀爾巴阡山口。9 月20日,俄軍遭德奧聯軍猛烈反擊,被迫停止進攻。
此役,俄軍損失近100萬人,向前推進50∼150公里;德奧聯軍損失約150萬人。戰役中德奧被迫從西線和義大利戰線抽調兵力加強奧匈戰線,從而減輕了法軍在凡爾登受到的壓力,並使奧軍暫停對義大利的進攻;俄軍的勝利促使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一方。戰役的主要特點是,在漫長戰線上以一點為主,實施多點正面突破。這種突破防線的新樣式,在大戰後期曾得到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