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信源分析系統
系統英文名稱:All Source Analysis System (ASAS)
研製國家;美國
研製時間:1984年開始設計,1986年1月批准作戰性能需求,1992年9月進行初戰能力適應性試驗與鑒定(IOT&E)
部署時間:1993年7月美國陸軍系統採辦委員會(ASARC)批准部署第一單元系統
系統簡介
全信源分析系統實際上是情報與電子戰的控制系統,能接收、處理並分發來自多個探測系統及感測器的情報資訊。它屬於一個自動化戰術情報系統,將裝備軍及師以上梯隊。該系統在使用中組合成軍事情報處理中心,提供交互能力,以便實現情報處理、系統操作、通信處理及介面功能。全信源分析系統對美國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ATCCS)各戰場功能區域及與其他軍種、盟軍部隊、戰區及國家情報源之間的資訊交換至關重要。全信源分析系統是所有情報源的情報融合網,它能及時、準確並全面地瞭解敵方的部署、作戰能力、薄弱環節及可能會採取的一切軍事行動。全信源分析系統在1993財年完成第一單元系統的採購及裝備器材投放工作,並將其裝備優先使用的部隊。1999年10月首次批量裝備部隊使用,1999年12月具有初戰能力。
系統組成
全信源分析系統是美國陸軍作戰指揮系統(ABCS)的情報電子戰系統(IEW)的子系統,是軍和師級戰術作戰中心的一部分,裝在作戰指揮車等武器平臺上。該系統由電腦、士兵作戰中心支援設備、視頻顯示終端及保密無線電通信設備等組成,共有Ⅰ、Ⅱ和Ⅲ型三種型號。為便於靈活地部署,該系統採用模組化設計,設備都裝在S-280標準方艙內。每部車可獨立地工作,亦可根據戰術需要將2~8部車組合一起使用。每部車的方艙內都裝有三個相同的軟、硬體的工作站,每個工作站都配有一部LSI-11型軍用電腦、一部諾頓公司的軍用PDP-11/70中央處理機及一個通信分系統。
功能及特點
全信源分析系統主要進行情報的處理與分發,為作戰指揮官提供即時、準確及可靠的軍事情報。有多種電子戰支援系統向其提供情報資訊,如師級有AN/MSQ-103“隊組”(Teampack)陸基定位系統和AN/TSQ-114“開路先鋒”(Trailblazer)陸基甚高頻測向系統等電子戰系統;軍級有AN/USD-9“護欄”(Guardrail) V機載/地面通信情報改進型系統和AN/ALQ-133“快視”(Quick Look)戰術電子情報系統等戰術情報系統。此外,還有空軍及其他部門的感測器向其提供資料。全信源分析系統屬於一個地面、移動式、自動化的戰術情報處理與分發系統,為作戰指揮官提供及時的、準確的情報及目標支援。它能提供通信與情報處理能力,以使感測器及其他情報資料自動地輸入全資訊源資料庫,並能同時在多個分析工作站上實現。全信源分析系統各單元為戰區級至營級指揮官提供無縫的支援。在軍以上梯隊,它經過裁剪後滿足戰區特定需求。在軍和師級,其工作始於分析與控制單元(ACE),提供可供下級使用的處理過的情報資訊報告。在機動旅和營級,全信源分析系統工作站用於S-2部分。全信源分析系統是陸軍作戰指揮系統的情報電子戰部分。它對美國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各戰場功能區域及與其他軍兵種、盟軍部隊、戰區及國家情報源之間的情報資訊交換至關重要。該系統是所有情報源的情報資訊融合網,它融合全信源的情報,給作戰指揮官提供資源管理能力和可視戰場及更有效地進行地面作戰所需的全信源情報。全信源分析系統產生地面作戰的態勢顯示、分發情報資訊、確定目標、幫助管理情報與電子戰資源,幫助提供作戰安全支援以及輔助欺騙和反情報作戰。全信源分析系統戰術上具有可部署能力,能接收戰略和戰術情報感測器和資訊源的資料並進行關聯,通過威脅綜合產生地面作戰態勢分析,使指戰員能及時、準確及全面地瞭解敵軍部署、作戰能力、薄弱環節及可能會採取的各種軍事行動。全信源分析系統獨立於戰場,並可在如下三種情況下操作:在和平時期,支援突發和應急操作;在低、中及高強度軍事衝突期間操作;在恢復和返回到和平時期穩定狀態下操作。全信源分析系統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 情報來源廣泛。
該系統自身並不處理原始情報,原始情報均由各探測系統自行 處理。該系統彙集各資訊源及感測器經初步處理過的情報,進行綜合分析與比較,便能獲得有關敵軍軍事實力及作戰行動方案的綜合情報資訊。由於情報來源廣泛,故情報的可靠性得到保證。
- 極大地縮短情報採集時間。
在軍事衝突之前,作戰指揮官可向該系統的資料庫輸入有關敵方在特定作戰條件下的作戰原則等知識。一旦發生軍事衝突,電腦便可根據預先輸入的知識對情報進行處理。這一功能將大大地提高情報採集的針對性與主動性。作戰指揮官可借助情報積累弄清敵軍的進攻或增援意圖,並可瞭解到還有哪些戰情尚未弄清,可指揮控制其探測系統有針對性地搜集其所需的情報資訊。以往情報更新時間需要6小時,如今僅需數分鐘。
- 充分發揮情報分析人員的作用。
該系統主要用來取代在情報處理過程中頗為費時的事務工作,以確保情報分析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彙集與分析情報。該系統還能協助情報分析人員和作戰指揮官進行情報搜集的組織協調工作,它可自動地確定哪些探測系統的反應速度最快,何時可以將其利用,並進行適當的選取。
- 具有顯示地形的功能。
全信源分析系統中作戰指揮官用的視頻顯示設備之關鍵部分是數位地形支援系統(DTSS)。它能以立體圖形方式顯示地形背景,可一目了然地瞭解地形對敵方機動性能的影響。它還能向作戰指揮官提供敵方指揮所、補給供應點及部隊集結地的地形位置。該兩種功能使作戰指揮官可迅速將注意力集中到敵軍可能會採取軍事行動的路線上,並集中注意力去搜集敵方的關鍵設施。DTSS系統已於1991~1992年期間應用於空地一體化的戰術情報系統。
- 能保持與作戰部隊密切的聯繫。
該系統旨在提高戰場指揮官的工作效率,故系統中建立了“快速發射通信通道”,可迅速地將目標情報資訊傳至火力部隊,戰場態勢圖亦能在近程航空兵分隊、導彈部隊、火炮部隊、防空部隊、作戰後勤保障部隊及機動作戰指揮分隊的終端上顯示出來。
- 設備標準化。
整個全信源分析系統均採用了標準化設備,情報資訊亦以標準格式來書寫,以便實現陸、海、空三軍及海軍陸戰隊的設備相互相容。
現狀及發展趨勢
1993年12月,全信源分析系統具有初戰能力的第一個Ⅰ型設備開始裝備美軍第82空降師,其餘型號設備仍在研製之中。但當時該系統不能直接與旅以下指揮控制系統相接,資料在發往師級之前需進行人工切換,故必須改進其軟體。全信源分析系統採辦計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單元。全信源分析系統計劃在1993財年完成第一單元系統的採購與裝備器材的投放工作,並將其裝備優先使用的部隊。專案主管簽訂了第二單元的研製合同,該合同將以第一單元系統為基礎,其中包括轉向美國陸軍戰術指揮控制系統的通用硬體/軟體開放結構。1997財年開始開發第三單元系統的軟體。1998財年開始投產全信源分析系統第二單元通用硬體/軟體系統。1999年10月全信源分析系統首次批量裝備部隊使用,1999年12月該系統已具有初戰能力。全信源分析系統擁有5個不同的模組。模組(Block)Ⅰ提供初始軟體功能,它已於1993~1995財年期間裝備到11支部隊和訓練基地。全信源分析系統擴展型,即使用模組Ⅰ軟體的已列裝全信源分析系統的一種非開發專案(NDI)硬體,已部署到後備役部隊,並從1997~1999財年部署到後備部隊獨立增強戰備旅。全信源分析系統模組Ⅱ為一種合理化的採購倡議,依賴於模組Ⅰ的研製成果和升級能力,使之過渡到國防資訊基礎結構(DII)公共操作環境(COE),並成為能在公共硬體上運行的開放體系結構。全信源分析系統模組Ⅲ將主要是給陸軍提供實戰性的全信源分析系統性能的軟體增強和通信能力升級。全信源分析系統模組Ⅲ的開發始於1999財年。模組Ⅳ和Ⅴ將在軟體產品支援(PPSS)期間進行開發。
研製經費
按1985年6月簽訂的合同總額為1.60億美元,其中1987財年投資9370萬美元,1988財年投資3470萬美元,1989財年投資2310萬美元。
部署情況
第一代具有初戰能力的全信源分析系統已於1993~1995年期間裝備了經挑選過的11支部隊 ,改進後的第二代系統功能更強,已於1999年裝備部隊使用。第三代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1999年,最終實戰性系統預計要到2007年方能部署。
蔣慶全
資料來源
- Dennis Steele.All Source Analysis System (ASAS).ARMY,October 1999
- 胡世功等.國外陸軍戰術C3I手冊.兵器工業出版社,1990.10
- Tara McKenna,Andrew Dardine.All Source Analysis System (ASAS).FI/DMS 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s & Intelligence Forecast,July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