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國家:美國
研製時間:20世紀90年代中期
部署時間:2003財年
系統簡介: 敵我識別(IFF)是自動目標識別技術的重要應用之一。在現代戰爭中,敵我識別問題變得至關重要,而且日趨複雜、日益突出並愈益迫切。特別對空間戰場而言,現代化戰爭具有突發性、快速性、大縱深、全方位、空地海一體化、持續時間短的特點。戰場的瞬息萬變要求作戰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最準確的判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沒有自動化的資料處理,再高明的軍事作戰人員也會被戰時大量資料的海洋所淹沒,從而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故快速、準確及可靠地識別戰場目標顯得十分重要。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誤傷友軍的概率高達18%,令美軍方上層大為震驚。為避免類似悲劇重演,戰後,美軍將裝備新型敵我識別系統視為當務之急。經近10年的努力,美陸軍將在近幾年內裝備單兵敵我識別系統。該系統能向各種武器系統(包括單兵武器系統)提供敵我識別的能力。美軍將敵我識別納入C4I系統內,其作用不僅可減少誤傷,同時還能增強士兵態勢感知能力及摧毀敵方目標的能力,從而大大地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戰鬥力。在未來的數位化戰場上,敵我界限模糊,敵我雙方部隊交錯活動,我中有敵,敵中有我,這使即時的敵我識別顯得尤為重要。為適應未來數位化戰場的作戰需求,具有敵我識別能力的單兵系統,已成為21世紀戰場數位化系統的基本功能單元之一。目前美軍正研製普通單兵間識別用的“徒步式單兵作戰識別系統”(CIDDS)、數位化單兵作戰用的“陸地勇士作戰識別系統”(LW-CIDS)及武裝直升機對單兵作戰識別的系統(HDSIDS)。
LW-CIDS系統的功能如下:(1)詢問方武器分系統發出鐳射詢問信號。(2)被詢問方頭盔分系統接收詢問信號,再用士兵電臺發出應答信號。“陸地勇士”頭盔上的4個鐳射探測器接收到詢問信號後將其送至電腦電臺分系統。電腦電臺分系統對接收到的詢問信號進行解碼。一旦探測到有鐳射詢問信號,便立即啟動射頻發射機,發出應答信號。(3)詢問方用士兵電臺接收應答信號。武器分系統發出詢問信號後,便強制性地使士兵電臺處於射頻接收工作狀態。一旦接收到“友軍”的應答信號後,武器上的詢問開關便自動地關閉,停止發送詢問信號,以最大限度地縮短被詢問的“友軍”發送應答信號的時間。
HDSIDS的功能如下:當武裝直升機發現一個潛在的目標後,炮手向目標發射鐳射(或雷達)波束,確定其距離,然後將該資訊插入至敵我識別的詢問資訊內。武裝直升機上的SINCGARS SIP+地空電臺每秒皆向地面發出詢問信號,而地面單兵電臺則每秒都中斷一次通信,在3個時隙內收聽是否有詢問信號。假若未收到詢問信號,單兵電臺則立即無損失地恢復通信狀態。利用電臺的前向糾錯功能,可實現此種無損耗的中斷。假若單兵電臺收到詢問信號,則將收到的目標位置資訊與自身的位置資訊相比較,以確定是否正是自身被詢問。若不是,單兵電臺則返回通信狀態;若是,則中斷通信,隨即向機上詢問者發出一個應答信號。發出應答信號後,地面單兵電臺立即恢復剛中斷的通信狀態。武裝直升機從向目標發出鐳射(雷達)信號測定目標位置,至收到目標的應答信號為止,整個過程約需1.3~1.5秒,時間最長為2.3秒。武裝直升機在收到友軍的應答信號或身份不明的應答信號後,通過1553B匯流排送至機上的顯示系統,借助顯示器螢幕向飛行駕駛員或觀測員顯示敵我識別資訊,或借助機內通信發出音響告警資訊。
1994年,美陸軍開始實施一項單兵敵我識別系統裝備的研製計劃。先開發出輕便型單兵間敵我識別系統,然後又開發出單兵/戰車間的敵我識別系統。武裝直升機/單兵間敵我識別系統則可通過改裝現有的機載電臺來實現。1995年8月,美陸軍對鐳射和毫米波兩種單兵敵我識別系統選案進行了外場試驗,驗證了4套鐳射/射頻單兵敵我識別系統及3套由車載毫米波敵我識別系統改裝而成的毫米波單兵敵我識別系統。此次試驗對後來的研製工作產生頗大的影響。未來單兵敵我識別系統的發展,將採用模組化設計,使之具有通用性,實現標準化與系列化,並可與其他電子設備相相容,適用於三軍不同的作戰平臺,並能與其他武器系統緊密地組合在一起,在探測時即可進行識別,從而贏得時間與作戰主動權。
蔣慶全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