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資訊化條件下攻防作戰的新特點
隨著資訊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戰爭形態正由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變;作戰方式也正由階段式、順序式作戰向各種力量的“同時”行動、並行作戰演變。擁有資訊優勢一方可隨時獲取、利用大量資訊,從而使戰場指揮官判斷情況更加準確,籌劃作戰過程更加周密、時間大大縮短;部隊機動的針對性、準確性大大提高,攻擊的目標和部位更加精確;各部隊之間的行動更加協調;各種武器系統的作戰效能顯著提高。因此,美軍認為,軍隊資訊化不僅給作戰理論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攻防作戰的具體應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奪取戰場“資訊優勢”,創造單向透明戰場環境
“資訊優勢”是指通過實施資訊攻防作戰,謀求有效阻止敵方獲取資訊的同時,保證己方有效獲取和利用資訊的能力。美軍認為,擁有“資訊優勢”是資訊化戰場克敵制勝的主導因素。儘管美軍的資訊技術研究、開發和運用均處於世界前列,但仍不惜拆鉅資為保持資訊作戰優勢做認真的準備,以創造單向透明的戰場環境。
- 合理編組、部署資訊作戰系統,為指揮官提供全面資訊保障。進攻作戰中,強調將資訊搜集系統和資訊干擾系統進行混合編組,並部署在被支援部隊內或即將投入作戰的地域,以便適時截收、定位和搜集敵指揮控制與火力支援網的資訊和技術資料;識別與特種武器系統(如導彈和防空系統)有關的非通信輻射源,並識別和定位對方的電子對抗設備;分析全源資訊,繪製戰場全景圖。發起攻擊後,地面系統採用連續陣地或交互躍進戰術與攻擊部隊一起運動,監視敵人的運動、通信、關鍵地形與接近路;空中系統協助地面系統跟蹤敵軍,定位敵關鍵通信輻射源及搜索地形,查明敵預備隊、縱深部隊和高價值目標的位置;地面監視雷達隨進攻部隊運動,探測敵人的退卻和反擊部隊。防禦作戰中,各種資訊力量按資訊搜集、資訊分析和資訊攻擊進行特混編組,通常部署在前方旅或營特遣隊的作戰地域內。戰鬥中主要以各種資訊系統定位、識別和跟蹤對方進攻部隊,判明對方主攻方向;對對方第二梯隊和高價值目標進行定位,截獲對方關鍵目標和火力控制系統的有關資料。為指揮官確定行動方案提供即時資訊保障。
- 利用多種手段實施防禦性資訊對抗和資訊保障,確保已方資訊設施安全和“資訊流”通暢。防禦性資訊對抗是保護己方資訊和資訊系統免遭對方攻擊的資訊作戰行動。攻防戰鬥中的防禦性資訊對抗主要由反情報分隊負責,通常採用作戰保密方式達成。作戰中,通常以反情報分析分排首先識別敵人獲取資訊的各種方法,爾後根據對方的資訊作戰能力,採取相應對抗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活動、加強通信保密和其他保密措施。根據資訊成分,具體區分為秘密資訊、機密資訊和通用資訊三類加以保護。資訊保障是指為確保資訊和資訊系統的有效性、完整性、真實性、保密性和非拒絕性而採取的保護己方資訊和資訊系統的措施。主要採取資訊系統抵禦非法入侵、防止資訊泄密和資訊程式固化。為了抵禦非法入侵,美軍對電腦資訊系統進行了程式固化,並在所有電腦上裝配了用戶審計跟蹤記錄裝置,以防止入侵者獲取重要資訊或破壞資訊流。
- 運用多種手段實施資訊攻擊,破壞改資訊設施和切斷改資訊流。進攻戰鬥中,通常於關鍵時刻有選擇地干擾敵重要指揮、控制和通信網,迫使敵人使用非保密通信。在擴張戰果時,電子干擾系統始終對敵保持電磁壓制,阻止對方恢復各種資訊傳輸。防禦作戰中,則利用各種資訊系統定位、識別對方關鍵的指揮、控制和火力支援系統,並利用對方的這些系統獲取資訊,通過電子干擾措施對其進行壓制。對對方的資訊設施,如指揮控制資訊網、防空資訊網、情報資訊網、火力控制網等,由裝備“快定”系統的飛行排實施跟蹤探測、精確定位,並引導己方火力予以摧毀。有時也可向對方資訊傳輸網內載入各種假資訊流,使對方的資訊網路超載;或往對方資訊網內注入病毒;或派“黑客”直接入侵等,癱瘓敵資訊系統。
二、發揮高技術優勢,注重非接觸打擊
“非接觸作戰”,是美軍近年來提出的一種作戰方式。主要是指在己方擁有“資訊優勢”的單向透明的戰場環境下,發揮在“速度、潛隱及高技術裝備方面的有利條件”,採取“集中火力而不是集中兵力”的方法,在對方戰鬥力作用範圍之外,發射各種導彈、制導炮彈來殺傷和擊敗對方。美軍認為,非接觸作戰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己方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優勢,掌握戰場主動權,而且能夠不投入或少投入地面作戰力量,減少人員和武器裝備損耗,提高作戰效費比。
- 強調精選打擊重點,速戰殲敵。現代戰場空間擴大,而作戰雙方戰鬥編組趨於小型化,且配置相對分散,因而美軍強調,在高度分散的資訊化戰場上,打擊的重點不是兵力,而應是高價值的目標,只有精選打擊目標,實施重點突擊,才能達成速戰速決,以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之目的。美軍認為,在攻防戰鬥中,應充分發揮戰術導彈、遠端火炮和機載武器等遠戰武器的威力,在電子戰部隊的密切配合下,對對方的指揮控制機構、資訊與技術兵器控制系統、大規模殺傷武器發射場、戰鬥支援與戰鬥勤務支援系統等高價值與決定性目標實施迅速、猛烈和精確的打擊,一舉癱瘓其作戰系統,達成速戰殲敵之目的。
- 重視選擇與構建利於非接觸作戰的空間。在防禦戰鬥中,美軍要求其掩護(警戒)部(分)隊“要避免與敵決戰”,應在空中和地面火力的協同下。通過逐次轉移陣地,保持與敵等距離接觸的態勢,以己方武器與對方武器的射程差,大量消耗敵有生力量,為主力決戰創造條件。因此,在構建掩護(警戒)地域時,一方面加大其縱深(師最大可達50公里),以保證有足夠的機動空間;另一方面預先構設和勘定多道阻滯陣地,以提供適時機動退守、層層抗擊的依託。
- 強調充分發揮己方優勢,謀求在技術差上制敵。一是發揮地面作戰平臺的技術優勢,保持非接觸戰鬥。目前,美軍各類地面作戰平臺均注入了高技術成分,使其作戰能力成倍增加,為非接觸作戰奠定了基礎。如美軍的MIAI主戰坦克,配備有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和鐳射測距報知系統,能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自動搜索對方目標的相關資料,並引導乘員適時與對方脫離接觸。海灣戰爭中,美軍的MIAI主戰坦克與伊軍的T—72坦克相遇後,分隊指揮官立即命令坦克攻擊群後退到了T—72坦克的直射距離(1800米)以外,並利用直射距離遠(2700米)的優勢,摧毀了對方的坦克。二是發揮空中作戰平臺的優勢,摧毀對方的裝甲目標。美軍認為,在攻防戰鬥中,攻擊直升機是實施非接觸打擊的有效兵器,因此,十分重視運用攻擊直升機打擊對方的裝甲戰鬥車輛。據分析,美軍1個機步師在攻防作戰中可擁有攻擊直升機62架,若全部投入使用,一次可傷對方近300個裝甲目標,足可使對方1個坦克師失去作戰能力。
三、集中優勢戰鬥力威力,在決定性地點和時間殲滅對方
集中占絕對優勢的戰鬥力威力,在決定性地點與時間殲滅對方,是美軍90年代初提出的戰術思想。資訊化戰場決定了美軍在攻防戰鬥中將更加注重這一原則的運用,但其內涵將發生新的變化。
- 強調以足夠的戰鬥力威力殲滅對方。單向透明的戰場環境,為指揮官對敵方的兵力規模、作戰環境等情況的瞭解提供了即時、準確用資訊,不確定因素將大大減少。因此,集中適量優勢戰鬥力威力即可達成作戰目的。在進攻作戰中,全縱深同時攻擊行動的力度將改變過去那種“殺雞用牛刀”的做法,而採取在機動中形成足夠兵力一舉殲滅對方。
- 更加重視集中戰鬥力威力於掩護(警戒)地域。在防禦作戰中,立足以近距離作戰殲滅突入之敵的思想將有所發展。不僅重視在主戰地域的戰鬥中以整體協調一致的行動殲敵於預定地域,而且在掩護(警戒),地域採取攻勢行動的成功率更高。因此,將更加重視其掩護(警戒)地域戰鬥中的攻勢行動。
- 強調將戰鬥力威力運用於攻防轉換之中。集中優勢戰鬥力威力,在決定性的時間與地點殲滅對方,對適時推進攻防作戰樣式的轉換具有重要意義。攻中有防、寓防於攻,是美軍攻防作戰行動的基本思想。在資訊化戰場上,指揮官能夠清楚地瞭解戰場情況,即時獲取敵我雙方部隊的位置和運動方向,在作戰任務的確定,兵力兵器的部署、配置與機動,以及作戰樣式的轉換等方面均可運籌帷幄,從而能夠駕馭作戰的各個階段和重要環節。適時集中優勢戰鬥力威力殲滅對方,有助於指揮官實施攻防轉換,先機制敵,從而確保作戰的勝利。
四、運用心理攻勢,摧垮對方意志
美軍認為,採取適時、有效的心理戰,能動搖對方的戰鬥意志,削弱對方的土氣和戰鬥力。因此,海灣戰爭後,美軍不僅總結了心理戰的成功經驗,而且還擴編了心理戰部隊,注重普及心理戰知識,瞭解軍事行動中的心理因素,認識心理戰的作用和威力,以期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 大肆渲染新式武器的作戰威力,創造心理威懾。美軍不僅在平時極力渲染其新式武器的作戰效能,製造心理威懾,而且還在戰前運用各種媒體直接對作戰對手發動心理攻勢,大肆吹噓各種新式武器的毀傷效能。海灣戰爭中,美利用各種手段,不斷向伊拉克軍民散發圖文並茂的傳單,極力宣傳美軍的先進武器和軍事優勢,致使伊軍官兵始終背著沈重的思想負擔,處於戰退兩難的境地。
- 運用各種手段,全方位展開心理攻勢。海灣戰爭中,美軍除利用漂流瓶、熱氣球等工具將心理戰物品投入對方陣地,在己方作戰前沿陣地上設立高音喇叭,由專業心理戰人員進行勸降喊話,還利用音響合成技術,逼真地類比對方指揮官的聲音,誘使對方下層官兵棄陣撤逃;利用圖像合成技術。將搜集到的照片、景物和人物運用電腦進行處理,精心製作出根本不存在的畫面,空投到對方陣地上,引起對方官兵猜疑等。
- 製造惡劣戰場恐怖氛圍,瓦解敵方鬥志。美軍還經常利用高技術兵器對對方造成的毀滅性打擊,營造和渲染恐怖、惡劣的戰場氛圍,使對方參戰官兵屈于艱苦、危險的戰場環境而滋生消極厭戰的心理。海灣戰爭中,美軍對伊軍地面部隊實施空中襲擊和分割包圍的同時,還利用聲像技術將導彈、炮彈的爆炸聲、士兵淒慘的求救聲及牧師低沈的祈禱聲等編織在一起反復播放,使伊軍官兵的精神受到了極大刺激,心理機制遭到嚴重損傷,致使伊軍大量下層官兵開小差、自傷、自殺或臨陣脫逃,削弱了伊軍的意志,渙散了其戰鬥力。
五、靈活編組作戰力量,保持行動靈敏度
資訊化戰場的空前擴大,作戰行動的全維化,使得作戰行動的非線性與機動性顯著增強。美軍認為,只有靈活、合理地編組作戰力量,才能適應各種不同戰場環境的需要,充分發揮整體作戰效能。
- 強調適應戰場情況,靈活編組作戰力量。隨著資訊化兵器在現代戰場的廣泛運用,美軍更加強調因情編組,合理使用作戰力量。如在進攻戰鬥和機動防禦中,不再像過去那樣強調編組強大的預備隊,因為資訊化戰場的作戰方式、打擊重點、力量使用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地面作戰兵力的地位與作用將不同于傳統作戰那樣突出,已不必強調編組較大兵力規模的預備隊。
- 採取混合優化編組,增強整體作戰效能。美軍認為,按能力編組、按需要組合,是資訊化戰場作戰力量結構變化值得注意的趨向。1997年3月,美軍以坦克、機械化步兵和輕步兵各1個營編成的數位化旅,在國家訓練中心進行了高級戰鬥試驗,結果表明,由於三種營的有機組合和使用不同的高技術裝備,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長,其戰鬥力大幅度提高。目前,美軍分隊級採取步坦交叉配屬形成的營特遣隊和連戰鬥隊的戰鬥編組形式,仍將是資訊化戰場繼續採用的主要戰鬥編組形式,但在力量構成上將突出資訊戰的要求,並採取新的特混編組模式。
- 強調小型編組,提高行動靈敏度。小型編組是指遂行攻防作戰任務的每支作戰部(分)隊的力量組合趨於小型化、精幹化。如進攻戰鬥中,以往主攻部隊通常由3—4個營,最多5個營編成,以保證首次攻擊有足夠的強度。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大量的導彈、制導炮彈、制導炸彈等精確制導武器投入戰場,使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有了大幅度提高。因而,以往需要4—5個營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資訊化部隊只需2—3個營就可完成,而且作戰效能更好。有資料表明,經過改編後的美軍第4機步師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得到成倍增加。小型化的戰鬥編組不僅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而且便於疏開部署、減少損失和保存戰鬥力;同時,還有助於增強指揮官對作戰力量使用的靈活性,提高行動的靈敏度。
胡谷能 楊慶勇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外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