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戰講座(九)

第三篇:進階篇(5)

小組戰術部份(特別地形部份)

依原先的規劃,本講次應是以雪地地形為主講重點,但由於在前面的講次中,曾多次提及山岳與陵線地形之戰術應用,其中即包含了許多雪地地形應用要素,經多方量,筆者決定將本講次內容擴充為特殊地形,其中包括了雪地/冰川地形、沙漠/灘岸地形、沼澤/流沙地形,並為進階篇作一個適當的收尾。

雪地/冰川地形

唯一適合在雪地與冰川地形作行進的隊形是縱隊,不論是直行縱隊、斜行縱隊或是水平縱隊,特別忌諱以密集隊形作點式移動,一般最好是以每人間隔五米以上作線式移動,彼此之間以能互相呼應/ 支援為標準, 除了防範可能的敵人之外,浮動雪層與冰川裂縫是最主要的潛在敵人,隊員間綁上繫留繩是防範隊友失足時救援的最好方法,另外、雪靴、冰爪、十字防墜桿與前探行進的滑雪杖;可分攤體重的雪鞋、雪橇等裝備也是不可或缺的,另一個重要裝備則是個人的墨鏡,這是為了避免雪盲與雪地反射陽光傷害眼睛,還有像護唇膏、防凍乳霜 / 乳液以及手套、毛襪等個人裝備得記得帶妥。而在戰鬥裝備上,寒帶/ 雪地 / 極地用槍枝防護油、防凍劑、潤滑劑與狙擊鏡、望遠鏡、相機等光學儀器用防凍保養用品、抗凍機械與極地用真磁羅經 ( 一般的指北針無法適用於南北兩極 ), 以及預防機械凍結無法使用的的溶冰劑也都是必須大量準備的,而最容易為人所忽略的則是燃料,這裡所指的燃料泛指所有能燃燒的物體,因為冰天雪地裡,最大的危險是凍死,生火取暖是避免此道的最佳方法,但白雪靄靄連草都沒有,燒何物取暖?油箱冰凍了怎麼辦?唯一值的安慰的是不會渴死,水的來源不虞匱乏是可以肯定的,只要隨手敲下一塊冰或抓起一團雪,就是純淨可口的水源──只要你能讓它溶化。

在雪地與冰川地形的小隊隊形與戰術移動與一般的開闊地形並無二致,在運用與應變上也是與開闊地形的應用原則相同,但要注意的則是前面所提到的雪地與冰川危機,以及環境因素,例如射擊時的音爆是否會引起雪崩?使用高爆性能彈藥時,建築物與掩體的強度能否承受冰塊與大量雪塊的衝擊?與覆蓋後是否仍能保護人員的安全?穿甲彈、高爆彈、燒夷彈等特種彈藥能否於低溫環境下發揮作用?雷管、引信、起爆劑、引爆器、無線遙控裝置與接收裝置是否會因低溫被冰凍而失效?這些問題都是須要考量的,甚至在叢林中掩體所使用的材料不外是泥土與樹枝草葉,使用普通的Mk2或M26手榴彈就算無法完全破壞掩體,爆炸的熱能所引發的火苗也極可能引燃掩體體的材料,而逼出敵人;但在雪地,就算使用火燄放射器,也不可能把冰塊與雪塊所堆積的掩體燒起來,高熱溶化的水再凍結成冰所而更強化了掩體,即使穿甲彈也無法保証能絕對有效的穿透,更遑論一般的步槍或衝鋒槍子彈了。這是雪地作戰的特別考量,你也以稱之為是場地規則。

雪地的另一個場地規則是更為惱人的,因為那是無絕對的規則可循,那就是距離,由於低溫與風的因素,在雪地的距離判斷經常會產生誤差,其情況與海市蜃樓類似,而此情況即使是使用光學輔助儀器或是雷射標定儀器也無法完全的克服,而一般士兵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則是透過覘孔所見到的目標與實際的彈著點往往有極大的差距,甚至以腰射時實際的彈著與預計的彈著也有者相當的差距,而主要是因為冷空氣的密度與高溫的彈著所產生的溫差,會使彈頭的體積與質量產生變化,而導致自旋不均勻,彈道自然受到影響,進而影響了實際的彈著與射程,同樣的現象亦困擾著火砲前進管制支援與空投標定,這種現象使得在雪地進行作戰的特戰小組在取得外部支援的可降到了最低,而使得絕對獨立作戰成為雪地作戰的另一特色。

而在冰川地形,一個特色就是部隊的移動速率通常都極慢,主要是地表的堅滑所造成,若使用冰爪,則每一步都得花上好大力氣去踩破冰層,若是不用冰爪,一步踏上去,不是滑走就是摔倒,自尊心受損也就罷了,要是受傷或是裝備受損那問題就大了,日本自衛隊的空挺團員在北海道進行訓練時,最常使用的以傳統的稻草編成的草繩纏繞在靴子上,不但防滑、輕便,還有保暖的功能,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耐用,用不了多久就會磨損殆盡,若是長時間的任務就非得帶上一大包不可,另一個問題則是磨損掉落的草繩會暴露了部隊的行蹤,因此並不是實用的戰鬥裝備,北歐的部份國家士兵則喜歡以動物的皮草綁在靴子外,來增加磨擦力與保暖,但多家的專業鞋廠也產製了多種號稱適用於雪地/冰川/極地形氣候地區的特種鞋/靴,其中德國愛迪達所發展的一種整合田徑賽用的釘鞋底、籃球鞋的氣墊、網球鞋的內底與慢跑鞋的舒適,當然還有軍用靴的耐用與登山靴的適合長時間穿著,而依慣例,這雙問世已有數年的特種部隊用靴是買不到的,這只接受國家級單位的下單製作,也接受特戰隊員的個人訂製,但就是不對外發售,與美國特戰部隊的個人配刀一樣,手工打造,保証舉世無雙,但得是特戰隊員才有資格下單,且售價奇昂,一把四吋長的折刀比一把配件完整的M-16步槍零售價還貴,而那雙靴子則要兩把M-16加上一付狙擊鏡或是一把HK高級步槍含完整配件、槍箱與運費加上關稅後在美國的售價。

在戰術應用上,開地形適用的戰術都適用於這種地形,包括了三角方陣,這種隊形戰術是以三個火力扇面,將面向目標區的三個方向以兩組的尖端指指住,而在進行攻擊時轉為口袋包圍戰術,而分配方式則有許多種,最簡單的配置方式是由兩個火力組左右包夾,而斥堠與指揮組則合併為第三組,在第三面針對火網下逃脫的敵人進行清除確認的動作,但這種分配法由於第三組的火力過份薄弱,而很少受到採用;第二種選是指揮官、通訊兵 ( 或作戰參謀士官 )、一名斥堠與配備重火力的火力組組員一名,四人混編為第三組,第二名斥堠與其他兩組火力組人員分組為第一與第二攻擊組,每組四人,分佔目標的左右兩翼,此種配置方法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火力配置的問題,由於小組多半只配備 SAW 與 40 榴彈發器,三個火力扇面的火力考量需均等,若第三面無機槍支援,則是否需配備多一具榴彈發射器,或是只擔任佯攻與觀察的任務,都是需考量到的。

前面提的是均等火力分組法,當然啦,人數與火力也非不一定都得均等才行,有時因地形與其他因素的限制會改採其他的配置情形,但不論是那一種的火力配置,火力的持續與火力的分配則是考量的重點;舉例來說,若採 3:3:6 的人員配置時, 前兩組人員中,一定要有一名步槍手,主要是當重武器 ( 機槍或榴彈發射器 )在裝彈或其他因素而無法射搫時,步槍手在此時便可提供持續的火力,一來繼續殺敵或壓制的任務,二來也不致因此而使這個小組因失去火力而反遭敵殲滅,而另一個主因則是小組的整體性與欺敵的作用,但火力配置與人員分配也並非絕對性,雖然有所謂的火力配置的標準,但戰場上沒有絕對,因此隊形、火力、人員的配置,進攻的優序列、方式、還是得依現場的地形、敵我情勢分析,以及指揮官的臨場判斷。

另外斜面搜索隊形則是另一個常用的隊形,有大部份的雪地也是在山地或丘陵地上在非平面的地形配合非線型的攻擊隊是最好不過了,對於戰場情勢的反應與小組的指揮運作上,此種隊形具備完全的優勢,因為它本身就是由數個完整的火力扇面所構成,或者說,這是由數個面的小組所組織而成的一個小隊,而構成的面也不複雜,就是由左斜或右斜的小組斜行隊形,而在前一講中我們便提到在雪地行進時,人員以斜行縱隊的行進不但可相互呼應,戰術運用上亦有其優勢即是所指。

由於組織的特別,複式斜面隊形在進行隊形移轉時特別的容易,側翼包圍只需指定某一組的面整體移轉到指定的位置就行了,同時雙側翼與三面包圍攻擊法也依此類推,小組的面移動便可達到戰術位置部署的需求,事實上這些隊形移動與變換位置時,除了原先的火力扇面與小組的完整性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是速度,也就是時間因素。雖然以整個小組的移動方式對小組的整體性與默契而言,都有最好的理由要求不得拆散,但對整個小隊而言, 每一個斜行小組在行進時最才都保持20M 以上的距離,以三個組而言,發現目標的第一組與前來支援的第三組之間,距離拉開超過 60M 是很正常的,若是四組, 則距離更可能超過百米,雖然全付武裝跑完百米了不起二十秒,但在那是在平地,在雪地或冰川上,20 秒的時間可能移動的距離還不到 20 米,更別提因寒冷與缺氣所造成的喘氣,那可是無法摒氣瞄準射擊的,因此各組間的火力協調將成為生死存亡的關鍵,記得嗎?外來支援的可行性是相當低的,唯一的指望是你的隊友,因此,當第一組與第二組前進到側翼,與尖兵會合,所留下的空缺,則由第一、二組剩人補位,此時並以最大火力接戰,接戰人員必需注意自已與身旁隊友的彈藥消耗速率,千萬不可兩個人同時打光彈匣內的子彈同時換彈匣,這會造成火力缺口與敵人的可趁之機,記得嗎?火力的持續性,在正常的情況下,第三波的射擊開始時,第三組人員也該到了,便由第二組人員接替後續的接戰動作,而第一組與第二組混編的攻擊發起組,則視戰場情況決定,到底要補側翼火力的不足、前進另一側翼、直接前進還是就地加強火力,但這是指在單側翼攻擊的情況下。

>雙側翼的攻擊其實就是三面攻擊的包圍戰術,但人員的調動則與單側翼有很大的不同,若第一組四人正面接戰,並決定採雙側翼包抄時,第一組、第二組人員可依情況補上空缺,或立即分開越過第一組,前往兩翼進行火力壓制或支援,第三組人員補上第一組接戰位置後,立刻頂補最早接戰的兩人 ( 也就是尖兵 ),再決定是否補足兩翼火力或留於原地繼續接戰。雖然這與先前所提保留小組整體性的概念有所不合,但為了時間的因素,作如此的變動實有其必要性。且也可保留整體的機動性。

複式斜面隊形的最大好處是運用彈性大,不論是那一組接敵,都視為第一組,如果是側翼接戰的話,也不難處理,若是右翼接戰,則右翼轉左翼、後衛轉右翼、左翼轉後衛即可;若是後方接戰,則兩翼撤就得了,簡單、好用、快速、有效,,接戰的第一組人員先以火力壓制敵軍,提供時間供兩翼包抄,其餘各組則時間換空間,包圍敵軍想辦法加以殲滅,就是這麼簡單好用。

沙漠、灘岸地形

在沙漠與灘岸地形最困擾一般部隊的原因有很多,像是迷彩服、水資源、方向定位與白天的避暑及夜晚的禦寒裝備等,而由於地質的鬆軟,許多機動車輛的行走便有困難,而若是以人員步行,溫度與空間的限制則又會使人員的運動受到相當的限制,戰術的運用與選亦隨之受限,但由於 1990 年的海灣戰爭,沙漠迷彩服的大量出現於媒體, 加上衛星導航的 GPS 大量配發使用,以及各種隨身攜行用軟式水袋的問世,保暖、抗暑的新式紡織材料等科技均不斷推陳出新,沙漠作戰的限制減少了不少,但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戰術方面的問題。

由於沙漠地形的空間縱深往往極大,唯一不用考量的就是運動空間的不足,只是常常覺得太多空間了,因此隊形與火力的集中反而成為戰術取擇的重點,而由於地勢的開闊性,過份華麗複雜的隊形與戰術往往會造成許多無謂的困擾,所以直接、簡單、好用的戰術就足以應付沙漠地形的需求,例如水平與垂直的單路縱隊以及扇形隊形。

由於水平縱隊的火力是以整個面的展開,火力的連續性與重疊性高,加上沙漠地形通常沒有什麼掩蔽物可言,通常都是以兩軍對恃正面交鋒的硬碰硬戰術,配合火力掩護與空對面壓制性火力來運用,小組人員以隊友的火力與彈幕壓制的同時進駐有利的戰術位置,再以自身的火力掩護隊友繼續前進,如此交叉掩護前進,直到戰場情況達成可控制的狀況為止。那何謂可控制的情況?幾個大原則:人員的安全不再受到威脅時;敵人已完全喪失行為/攻擊能力或敵對意識時;我方主力部隊之進駐與通過無安全之考量時以及敵人已完全撤離此地區,並無留下詭雷、炸彈或其他危及我方人員生命安全時即可算是可控制情況,通常這也是特戰部隊離去的時候,因為要特戰部隊進行一般性的任務實在太委曲他們了。

水平橫隊與扇形陣列的戰術考量,筆者在前面講次中曾經提及,即所謂的二、三隊形,其最主要的觀念可用奧運五圈圖形來作闡述,這個上三下二的圓圈是以彼此交重疊的方式呈現,我們可將這五個圓的圓心視為小組人員的位置,而圓則是他們的火力覆蓋區,那麼圓興圓的重疊地區就是完全獵殺區,單一圓所涵蓋的範圍不但是個人的火力射界,也是個人的運動區域,因為別人的火力不會射過來,但相對的這也是本身的危險區,因為隊友能提供的支援有限,在明白相對位置後,我們可以來談談操作的要領,一個大原則是整個水平線的搬動,亦即當第一線的三個人射擊時,第四與第五號則由第一、二與第二、三號的中間通過,前進到掩蔽位置或是完全獵殺區的頂點,再以火力掩護第一、二、三號隊員到自己的完全獵殺區前,以區域聯防的方式進行交替掩護,當然這是教材範本中才可能出現的狀況,實際的情況完全可能不是那麼回事,那就得依現場情況作判斷了,戰術訓練僅能提供狀況模擬與原則觀念,如果只是照表操作,而敵人看的是跟你同一本操典的話,那您就真的得為國效命沙場了。

扇形陣列的考與水平橫隊相似,但增加部份操作的彈性,事實上,扇形陣列應算是水平橫隊的衍生或變型,但在隊形上則有較大的變化,不過扇形陣列通常較適用於大型的隊伍與運動空間較大的地區,也適用於複雜地形及障礙物的地區,其操作要領這樣的:將水平橫隊的兩端向前或向後沿伸、彎曲,成為ㄇ或U字型,維持隊形作線形位移以進行防禦或攻擊的任務,若因地形與地物的影響,也可變形沿伸為兩個連接的扇形成為S型,但通常只有在遭受伏擊時隊型才可能會變成這樣,在交火時,扇型陣列的移動方式與水母的游動方式相當的接近,當中央部份凸出時兩側則提供火力掩護,中央就定位後兩側則以中央軍火力作掩護,前進到另一個沿伸位置,當然啦,若情況許可,將隊形轉為火力口袋或環狀包圍陣式以執行殲滅任務也不錯的,但優先的序列則不可忘了: 1.保留人員生命與裝備的完善、2.執行並完成指定任務、3.蒐集一切可用的情報、4.記取經驗與教訓發展更新更好的戰術與觀念,這與一般任務至上的觀念略有不同,但要知道一個只知為國效命的死人對任務與國家都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而且訓練一個特戰人員實在不易,輕易的就犧牲實在不符投資報酬率,所以,如果要想成為特戰人員,請先建立同進同出的觀念,電影上那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高調,在特戰部隊中是被禁止與鄙視的。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戰術,有一個戰術也必須提到,但最好用不到,那就是鑽石隊形,在平坦的沙漠中,小隊中伏時,只有兩個建議,逃或戰,逃,不用多說,只要情況許可,油門全開再加開 TURBO 是最好不過, 但戰就多了一些手續,在沙漠地形中在無掩蔽的區域被包圍時,最好的反擊之道就是立即建立一個 360 度的防禦圈,再依敵人的陣最弱之處強行突圍,以鑽石隊形佈署時建議以臥射的方式,因為請記住我們是在是無掩蔽的平坦沙漠地形進行反伏擊,降低被彈面積是第一要務,而隊員間最好建立起肢體上的接觸,一般是腿部互相交疊的方式進行,如此的用意是如果隔鄰的隊友中彈受傷或身亡時,即使他未發聲,也可依身體的接觸了解有狀況發生,也同時可專注於對敵作戰而不必時刻回頭關心其他隊員,但由於這種戰術的使用時機通是在任務失敗邊緣時的背水一戰,人員的折損、任務的失敗與情報的外洩等種考量下,使用這種戰術通常都是悲劇收場,但倒不一定得如此悲觀,此種戰術同樣適用於回收區、集結區與降落地點,而在進行友軍火力支援任務時也是一個不錯的隊形選擇。

但沙漠畢竟不是好惹的,風暴、烈日、酷寒、缺水與無邊無際的天地空間,對精神與肉體都是一番折磨,而傳說與神話則更加深了人員的心理負荷,在整個的小組中,只要有一個人發生問題就很快會感染到所有隊友身上,人的心理成為了沙漠作戰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解決之道並非臨場的應變,而有賴平時的訓練與建設,在面臨了實際狀況的發生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對這些特戰隊員而言「吃苦當做吃補」是一個很平常的心態,筆者也記在山訓時,曾對筆者所屬的臨時訓練編制小組主任教官提出抗議過:「為什麼同樣的科目與進度,我們這組總是要比別組做更多、更難的訓練與操課?」教官的回答很直接而乾脆:「給你們太簡單的任務是瞧不起你們的能力,我絕不作這樣的事,只管去作,咬牙撐過去,撐過去就是你的了。」

沙漠作戰的另一個重要課題是裝備的妥善率,特別是電子裝備與槍枝武器,不但要注意風沙、微塵的侵害是否會造成電子設備的操作失靈,對槍枝的磨損、精準度的誤差與耐用度上都得小心的注意與維護,以美軍為例,1991 年的海灣戰爭中結束後的統計數字中,一項消耗量甚大的裝備竟然是保險套,因為那是套住槍口防範風沙侵蝕槍管的最好裝備,特別是輕便好用,隨時可大量攜行以備長時間備用的特性更受人喜愛,當然,那也是防水的最好材料,但使在槍口上綁了保險套,擦槍的動作仍不可少,而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高溫的問題,若直接將槍枝曝曬於烈日下,除了高溫可能會造成熾發、槍枝變形、精度受損外,更貼身的問題是,槍技可能會燙得無法把持使用,更別提貼腮射擊了,而槍管、槍身等金屬部位更可能造成燙傷,因應這些問題最見的應變方式是,在裝備與身體接觸的部份加墊一層隔熱層,例如手套與防沙布罩等,而也有人是以加貼隔熱層的方式來處理,例如高摩擦係數的止滑貼布、美軍軍規的高附著力貼布與矽化處理過的隔熱貼紙等裝備,而消極的作法則是這些裝備與人員一起放置於陰涼處,這則是更常見的作法。

在沙漠進行派遣時,人員的挑選與訓練是不能省的,作戰任務區的情報收集與行前規劃,也都是相當要的,而整個沙漠任務其實便是體力與耐力的持續賽,誰能撐到最後,誰就是勝方,而灘岸地區的戰術選擇與沙漠地區相當地類似,只是得多注意到雷區、障礙、陷阱以及敵人的火網,而速度與時間的掌握則是與沙漠地區作戰的最大不同,因為灘岸地區對於潮汐有著不可分的關聯,高潮線通常也就是攻擊發起線,而有效利用漲潮時分進行部署的時機掌握,往往會影響整個任務的成敗,這是與沙漠作戰最大的不同。

由於地區性的不同,灘岸地形的戰術選擇也較沙漠地形多了一些,但仍然是以簡單好用的基本戰術作隨機應變為較佳的選擇,所以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水平橫隊、扇形隊形外,單箭、雙箭與雙縱隊的隊形都可應用於灘岸的戰術需求,但當然啦,隨著戰場情況的改變配合不同戰術應用的原則依然不變,而比較討厭的一件事情就是,灘岸作戰通是在晚上或是搶攤前的探勘,因為正規的兩棲作戰應用正規軍來執行,而不應由特戰部隊來執行,所以灘岸作戰通常都是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進行,而這通常也就代表了人員的折損與任務的挫折及其困難度,實在是太有挑戰性了一點,但這才是真正的特戰任務,不是嗎?

灘岸作戰的特色就是多水,與沙漠作戰剛好相反,但對裝備的防護與保養要求則相同,甚有過之,因為海水對金屬所能造成的侵蝕與傷害可比風沙強得多,但現代的槍枝已進步到可出水的同時直接進行射擊,而不需其他防護措施,但相對的,耗損也相對提高,而潛水裝或濕透了的戰鬥服於行進所發出的聲響也可能暴露了小組的行蹤,不得不防,另外,所有夜戰與密林作戰的應注意事項同樣適用於灘岸作戰中,而不確定則是整個任務中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由於牽扯甚多,筆者將於日後另以個案的方式說明,並以沙盤推演的模式分析各種戰術與應變的得失。

沼澤、流沙地形

沼澤與流沙的形成主因是水,有了水生命就會出現,植物也會出現,因此沼澤與流沙地形通常也就是樹林或草原、叢林的地形,戰術情況要求與戰場應變原則不變,只是得留意腳下的那塊地是否有隱藏的危險,而沼澤地則需另外注意沼氣,而森林地帶的蟲害如水蛭、螞蝗與蚊孑等亦不可輕視之,而若有人不小心誤入流沙,其餘人應以長條堅固的物體橫於流沙池兩端,再行救援工作,切不可以繩索或樹枝由岸邊施以援救,因那己証實是不實用的方法,而誤入流沙的人員則與溺水相同,放鬆全身以平躺的方式浮於流沙表面,因流沙的比重較水大得多,因此浮於其上並不會太難,但由也由於比重重的問題,吸著力相當的高,這也是為何身陷流沙人員較難自力脫困的原因。

另外,身處流沙中的人員切忌慌亂的移動身體,試圖以游泳的方式脫困,那可能反而會導致加速沉於流沙底,因為流沙是水由下往上頂,愈往下,水愈多,比重愈小,而上層的比重重的沙層則會將人整個埋沒,連一絲痕跡都不留,你一掙扎,身旁的沙就會被推開,而下方的水就會湧上來,兩旁的沙則會補過來,以其本身的質量壓住向下移動的肢體,就像被綑綁一般,然後就 bye-bye 了,這是流沙的情況,至於沼澤,那就又有些不一樣了。

身陷流沙的人,不是淹死就是渴死、餓死,而身陷沼澤則可能還得面對沼澤生物拿你當大餐的情況,而沼澤的比重雖不若流沙那麼大,但仍舊會把人給吸住無法脫身,因此沼澤地的行進與流沙地區的行進一樣都得隨時注意,以免平白損失了自己的性命。而在戰術的選擇上,具快速位移的運動戰術是最佳的選擇,但就各國部隊的經驗,以兩路縱隊的平行前進方式是最佳的選擇,除了戰術上的考量外,萬一行進路線遭遇到前述危機時,也方便提供救援或其他支援動作。而最主要的用意則是為了保險的理由,將相同的裝備分配至兩個組,若一組人遭遇狀況而不得拋棄裝備以保全性命時,至少另一組還有一套相同裝備可確保任務確實執行的可能達成,凡事都保有備用應變計劃也是特戰部隊的特色,記得本講座第一講的總論中所提到的嗎,任何一個作戰計劃都有一個主要執行計劃、一個備用計劃與臨時應變計劃等三個計劃,而這種精神與隨時應變的執行力,也正是特戰人員之所以與一般部隊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