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組的界定上,複雜地形的小組人數與平面房舍所需的人數略有不同,房舍戰鬥只要六個人便可構成一個完善的戰鬥小組,但在複雜的地形中,八到十二人的小組編制則是比較容易使小組指揮官在人力的調度運用上有較佳的選擇與彈性,而人員的編制與以一個無支援的敵後長程偵察小組為標準,任務性質以多種地形混合與未明敵情的高度危險區為偵測區,小組的編制與武器裝備則如同本講座第一講中所提,除每人隨身的手槍、步槍外,整個小組的火力還包括了兩挺SAW、2∼4具的M203榴彈發射器的重火力以及狙擊槍、滅音型衝鋒槍等特種武器不一,而人員的編制則以斥堠、兩個火力組、以及指揮三種任務型態分組;斥堠通常不會超過兩人,以滅音型衝鋒槍或卡賓型步槍為基本武力,配備夜視鏡、望遠鏡、指北針、GPS、地圖與無線電對講機,任務是在整個小組的前進路線上偵側敵情與開路、指引到正確的方向以及地雷區路線標定等任務;而火力則提供在交戰與接敵時最大火力面的壓制與殲敵,另外,在小組轉進時則提供適當的火力掩護。每個火力組都編制為四人配備了一挺 SAW、一到二具的M203以及各人的步槍;而指揮的編制則是兩人,即隊長與無線電手,而無線電手經常也是參三的參謀士官,提供隊長在下達戰術情勢判斷時的相關建議;而除了前述的槍枝外,通常每個隊員都會配備兩枚煙霧手榴彈、兩枚黃磷燃燒彈與4到8枚的手榴彈(可能是MK2或M26的人員殺傷彈),而整個小隊還可能帶上數量不一的LAW與克雷莫人員殺傷雷(或稱闊刀地雷),作為在攻擊硬性點目標、設置詭雷與防區警戒線的設立,另外一個較不為人所知的攻擊主力則是狙擊手的運用。
在一般的印象中,狙擊應是針對敵方高階指揮官,或特定人員目標所進行的人員目標格殺任務,但在多次的以阿衝突中,以色列狙擊手們發現,除了主力戰車與碉堡等高防護力之外的所有軍事目標,即使是俄製 Mi-24雌鹿式攻擊直昇機的防護裝甲,以7.62mm的狙擊步槍配合高爆穿甲彈,在二十發之內就能使其喪失作戰與飛行的能力,相關的結構與攻擊點在以軍內部已整理並造冊,下發攻擊部隊的狙擊小組參考使用;而其他像是載重卡車,只需一擊中水箱或油箱就可以讓車子無法繼續行駛;裝甲運兵車與自走砲車的外掛式輔助油箱或油桶則在穿甲彈的射擊下會引爆,而使裝甲車成為一隻隻的烤鴨;甚至主力戰車,狙擊手可以先行以步槍引爆反應裝甲塊後,再交由裝甲獵殺小組來解決主力戰車,或是射擊通訊天線,摧毀其通訊能力,單一的孤立戰車其戰力是大為打折的,而若是車內人員想出來檢查,那就....嘿嘿,其他的狙擊要領會在後面的狙擊篇中提到,但本篇只是先讓各位了解狙擊手的戰術運用價值。
在側翼包圍戰術運用上,我們先假設斥堠在發現敵蹤後,立即以手勢通知部隊停止前進,並立即對敵人作了一個快速的敵情偵察後,判斷我方可以吃掉,以無線電回報隊長,隊長也同意,並以手勢發出指示,以單邊側翼包圍,此時第二火力組也已從最後方調回前方,因此第一火力組與一號斥堠留於正面,擔任硬攻、虛張聲勢與佯攻,視敵情、地形與現場情況而定,第二火力組則與2號斥堠迂迴到指定的側翼進行主攻、助攻、佯攻或戰場情勢觀察回報,也是依敵情、地形與現場情勢作反應,而在作這個部署時,指揮官與通訊兵組成的指揮組是可以不用直接介入戰鬥的,留在後方的制高點作整體的戰場情勢分析與判斷,以及即時戰術指令下達的作業,但大部份指揮官都自動放棄這項指揮官權利,而身先士卒的帶領火力組或攻擊小組進行現場戰鬥,雖然這對整體的士氣會帶來莫大的激勵,但對指揮官而言,工作量實在太大了。
在側翼攻擊時要注意的一件事是所謂「面」的觀念,在前面的各個講次中,我們一直強調特戰小組的整體性,就各個角度而言,特戰人員自始至終都只是整個小組的一份子,是構成小組的要素之一,而不是單一的個體,特戰隊員的個體戰力固然不容忽視,但整個小組的表現才是絕對的,同理,在作戰時,僅具備個人輕兵器的特戰隊員單人的火力對群體性目標而言,威脅不大,即使是十個人的步槍加起來,火力點數還是不如一輛裝甲戰鬥車,因此在火力的分配與整合運用上,有了面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拿破崙時代,當時的步兵與凱撒大帝時代的步兵,除了武器之外,在各方面都沒什麼差別,作戰隊形依是以方陣為主,這種延續了千年的隊形,由於整體結構緊密,攻擊與防禦力都很完善,一直是各步兵指揮官所採用的陣型,直到火槍的出現,當一枝火槍射倒了方陣中的一名士兵,對整個方陣言,不會有太大的損失,但當齊射的火槍彈丸一波波的撂倒方陣的幾排士兵後,其餘的士兵就可能開始考慮投降或落跑的相關事宜了,因此排射與齊射的步槍兵指令所帶來的,其實就是火力扇面的概念,而這個概念的運用也使得拿破崙幾乎統一了歐洲,從此以後,各級軍事學院的教科書中開始有了討論火力扇面的專著,火力扇面成了軍事論論與應用上相當重要的一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個人用全自動武器的普及與輕量化,往昔一排人才辦得到的火力扇面,現在只需三個步兵或一名機槍手就可以辦到,火力扇面的運用與配置開始了革命性的改變,一些具有遠見的軍事專家們見識到了這個改變,包括了早期的特戰小組創建人,而這些改變過的觀念,經過了多次的修改與調整後,成為現在所使用的概念。而特戰小組的火力扇面至少都會與身旁的隊友有一個以上的重覆涵蓋區,而整個小組的行動方向與序別都以小組所架構的火力扇面作為依據,但火力扇面並不等於是小組的面,所謂的火力扇面指的是小組的火力涵蓋與獵殺區,但小組的面則包括了小組的行進路線、偵察與行動象限(或方向)以及隊型變換所構成的任務區;舉例來說,一個攻擊箭頭隊是由正前方、右斜面、左斜面與正後方的四個火力扇面所構成的,但整個的隊形所代表的卻只是面的一個攻擊向量,而面的偵搜方向、撤退路線則無法以純攻擊隊形來說明之;再者,攻擊隊形與U、V、X、Y等伏擊隊代表的火力扇面與作戰意圖都有所不同,但這些都是整個小組面的一部份,面的定義很模糊,但對小組而言卻又是一個很具體而存在的,講起來就相當類似電腦程式設計中所謂的物件導向,雖然每個程式設計師、架構工程式與系統分析師都了解件件導向的觀念,但這些年來與筆者討論過物件概念的電腦界菁英不下千人,筆者從未聽過有那兩個人的解釋是一樣的,這就與特戰小組的面的概念一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典型的口袋包圍戰術是以三個火力扇面,將目標區的三個方向包住,而分配方式則有許多種,最簡單的配置方式是由兩個火力組左右包夾,而斥堠與指揮組則合併為第三組,在第三面針對火網下逃脫的敵人進行清除確認的動作,但這種分配法由於第三組的火力過份薄弱,而很少受到採用;第二種選是指揮官、通訊兵(或作戰參謀士官)、一名斥堠與配備重火力的火力組組員一名,四人混編為第三組,第二名斥堠與其他兩組火力組人員分組為第一與第二攻擊組,每組四人,分佔目標的左右兩翼,此種配置方法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火力配置的問題,由於小組多半只配備SAW與40榴彈發器,三個火力扇面的火力考量需均等,若第三面無機槍支援,則是否需配備多一具榴彈發射器,或是只擔任佯攻與觀察的任務,都是需考量到的。
前面提的是均等火力分組法,當然啦,人數與火力也非都得均等才行,有時因地形與其他因素的限制會改採其他的配置情形,但不論是那一種的火力配置,火力的持續與火力的分配則是考量的重點;舉例來說,若採3:3:6的人員配置時,前兩組人員中,一定要有一名步槍手,主要是當重武器(機槍或榴彈發射器)在裝彈或其他因素而無法射搫時,步槍手在此時便可提供持續的火力,一來繼續殺敵或壓制的任務,二來也不致因此而使這個小組因失去火力而反遭敵殲滅,而另一個主因則是小組的整體性與欺敵的作用,但火力配置與人員分配也並非絕對性,雖然有所謂的火力點數計算標準,但戰場上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隊與火力、人員的配置,還是得依現場的地形、敵我情勢分析,以及最重要的,指揮官的臨場判斷。
雖然以整個小組的移動方式對小組的整體性與默契而言,都有最好的理由要求不得拆散,但對整個小隊而言,每一個斜行小組在行進時最才都保持20M以上的距敵,以三個組而言,發現目標的第一組與前來支援的第三組之間,距離拉開超過60M是很正常的,若是四組,則距離更可能超過百米,雖然全付武裝跑完百米了不起二十秒,但在火線下接戰二十秒,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長的時間,若是苦苦等待六十M之外的第三組,跑完60M來到你身旁,得到指令後再咆60M前往敵軍側翼,進行部署壓制時,一分鐘可能早已過了,如果你指望敵人在這一分鐘之內不會有反應,那真是天真的太離譜了,所以常見,也較正常的作法是,第一組立即派出一人前往側翼,第二組人員補位後,第一組的第二人與第二組的二人前也前進到側翼,與第一人會合,而第一組所留下的空缺,則由第二組剩下的兩人補位,此時並以最大火力接戰,接戰人員必需注意自已與身旁隊友的彈藥消耗速率,千萬不可兩個人同時打光彈匣內的子彈同時換彈匣,這會造成火力缺口與敵人的可趁之機,記得嗎?火力的持續性,在正常的情況下,第三波的射擊開始時,第三組人員也該到了,便由第二組人員接替後續的接戰動作,而第一組與第二組混編的攻擊發起組,則視戰場情況決定,到底要補側翼火力的不足、前進另一側翼、直接前進還是就地加強火力,但這是指在單側翼攻擊的情況下。
雙側翼的攻擊其實就是三面攻擊的包圍戰術,但人員的調動則與單側翼有很大的不同,首第一組四人正面接戰,並決定採雙側翼包抄時,第一組兩側的兩人,立即分別朝兩翼前進,第一組留下兩人火力支援,第二組人員補上後,立即分開兩組越過第一組的兩人,前往支援原先前往兩翼的第一組人員,第三組人員補上第一組接戰位置後,立刻頂補第一組最早接戰的兩人,再決定是否補足兩翼火力或留於原地繼續接戰。雖然這與先前所提保留小組整體性的概念有所不合,但為了時間的因素,作如此的變動實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