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性的光明面並非如此經不起考驗的,人道主義與人本思想的源起,人們開始認真的思考如此避免戰爭中黑暗的那一面,戰爭的形態雖然不斷的隨著科技與武器的進步而改變,戰爭的本質卻沒有改變,只不過在彼此鬥爭的過程中,人們開始了解到要想讓部隊凝聚足夠的向心力與戰鬥意志,密集的體能 / 戰技訓練與中心思想灌輸與教導都是一支成功的勁旅所必備的條件,隨著經驗的累積與實戰的驗証,這些經過訓練的部隊所表現的成果遠較一般的部隊好,而且隨著該部隊歷史的傳承,這些受過高度訓練的成員所具備的自信心、自尊心與榮譽感集結成為一股可敬的力量,這股力量可使這些特別的單位成員可以忍受比一般部隊更艱苦數倍的訓練,達成一般部隊不可能達成的任務,而其戰積也一直是受到人們與注意與嫉妒,於是與一般傳統部隊區分,我們將這些單位統稱為特戰部隊,這些特戰隊員在平時忍受正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訓練,在戰時擔任更危險,更容易陣亡的任務,而所得到的回應卻絕不成正比,他們所依持的可能是別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一個信念、一句口號或一面旗幟而已,為什麼他們要接受這樣的待遇呢?無它,榮譽心,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與眾不同、他們是萬中選一的菁英,所以他們作別人不能也不敢作的事,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挑戰極限與探索潛能,因為他們是特戰人員。
每一支特戰單位都有其輝煌的歷史與傳承,都有一個符合其特性的別稱、雖然一般都通稱其為特戰部隊或突擊兵 (Special/Elite Force 、 Comamdo) 、但成員們可能會更喜歡別人稱他們的別名,他們可能是活躍在山林間的獵人 (Jaeger ,挪威特戰部隊的別名) ;他們遊走四方 (Ranger ,美軍遊騎兵與許多曾受美軍技術指導下的美國軍援國特戰部隊亦用此名) 、 像海豹一樣在酷寒的北冰洋中悠游自在(SEa/Air/Land Teams , SEALs) 、如鷹般俯視大地、猊視群倫 ( 美軍 101 空降嘯鷹師, 阿拉斯加雪鷹第六師) ,與印第安人一樣的在山岳間行動如風般無聲、快速 (美軍第七、二十五輕步兵師與第十山地師) ,他們的攻擊力就像水晶結構一樣的無間不摧 (Delta ,三角洲部隊 ) 、在無人能生存的沙漠中活躍 (英軍第七旅, 沙漠之鼠,美軍第二十四機械化步兵師) ,他們是勇敢的戰士 (Valor 、Worrior) 、他們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就如同孫子兵法中所言:「其動如風、其立如林、其掠如火、不動如山。」當然也有一些單位認為別名不重要,直接以部隊編號或番號來稱呼,因為名字並不重要,知道這個代號所代表的戰力才重要,所以GSG-9 、 GIGN 、 SAS 、 SBS 等這些直接以番號、部隊名稱而無別名的許多單位,也仍然都是令人聞而起敬的特戰單位。
為求與一般正規部隊有所區別,茲在此將本文所要介紹的特戰單位定義如下:
1. 非正式納編於標準命令與行政系統下之獨立單位。
2. 單位成員選取標準較一般單位為高且皆為自願者。
3. 直屬高層單位指揮,執行高難度、高保密性與敏感性任務。
4. 單位人員高度精簡、裝備與後勤支援高度優先。
5. 單位裝備採購、訓練課程與其他經費運用上較一般單位寬裕。
6. 單位成員第二、三種專長訓練與個人本職學能要求標準較高。
當然,就以上幾點並無法真正區別特戰單位與傳統單位之不同,但總而言之,特戰單位乃是一支受過高度訓練、專職處理特殊情況的獨立組織 (Organization forPerformer Special Situation/Operations,OPS),在本系列的特戰講座中,我們將作一個較全面性的歷史、發展、裝備、戰術與戰鬥技巧的介紹,不特別針對特定單位作介紹,但若該單位有特別值得一提之處,則文中會另外註明;另,為預防有心人士將文中所介紹之資料用作非法用途,文中對徒手格殺技、爆破 / 詭雷與陷阱之介紹將大幅簡化,而對於我國目前軍警採用的戰術與裝備上,本文將就己公開者做更深一層的介紹與分析。最後,本文引用的資料除部份源自己於媒體公開發表之論述者外,亦參考國外專門訓練課程之內容、已解密之國防情報與美軍特戰部隊的任務歸詢報告、筆者個人所接受之訓練、美 / 歐各國之 OPS 所採行的戰術與技巧經篩選後,並溶入東南亞國情與多次武裝衝突之情況分析與評估,其中漏失之處多所難免,尚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正。
關於現代戰爭形態下之特種作戰倒底源自何起,眾說紛云,美國方面認為水下爆破大隊 (UDT) 算得上是特戰的始姐,但英國人認為他們的特種空勤隊 (SAS) 與特種小艇隊 (SBS) 才夠資格算是鼻祖,法國人則堅持德國佔領期間, 法國地下游擊隊的表現對特種作戰而言才夠資格自稱為濫殤,俄國人則說哈薩克騎兵隊的表現更是當之無愧,更有歷史學者認為,德國 U 艇的成員才算得上是、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更是將特戰精神發到極致...... 各家說法莫衷一是, 筆者個人則認為德國的傘兵部隊完全符合 OPS 的三種要求:高度訓練、處理特殊情況的獨立、常態組織結構,可以視之為早期特戰部隊的代表。而在 1939 年 9 月 17 號入侵波蘭行動中,受過高度訓練的德國傘兵第七師, 從天而降、配合著 JU-87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與四號戰車的陸空立體攻擊,德國傘兵依事先分配的任務區,帶著各種特別的裝備,建立空橋堡、佔領交通樞紐與指揮管制中心,有效且快速的中斷、瓦解波蘭部隊的反抗,成功的完成了人類軍事史上不可思議的成就,其中成功之處在於德國參謀本部周密事前規劃,與傘兵部隊紮實的訓練,以及針對此次作戰所設計的各式特種裝備──例如改良自第一次大戰期間用於在鐵絲蛇籠中炸出一條通道的炸藥條而成的爆破包、可折疊組合的梯子、可空投的機動車輛與支援火力等等特種裝備──最重要的是在行動開始前,德國人己經就這次入侵波蘭行動中傘兵部隊所須佔領的目標建築物、地形、可能遭遇情形等種種情況進行了完整的沙盤推演與實兵演練,並完全就實際作戰中可能的突發情況作種種劇本外的演出,也因此,在實際的行動中,德國傘兵的傷亡率低得難以置信。但就筆者個人以為,指揮權下放、移轉與成員接替專長訓練的觀念才確實的闡揚了特種作戰的要義:獨立、機動、可變性高、人員精簡且具備多項專長、能以最少人力與代價獲致最大成就。
可惜的是,由於軸心國的戰敗,德國被切為東西德,德國參謀本部與部隊不復存在,相關的所有戰術、裝備、觀念亦隨之停頓,而大戰後各國瘋狂的復員與大眾普遍反戰的心態,維持一支昂貴的特戰部隊似乎不怎麼划算,特種作戰的發展也停滯了一段時間,但冷戰時期的到來,在共產主義的擴張與自由世界的圍堵政策相衝突情況下,全球各地紛爭不斷,戰事連連,但戰後的復員與發展經濟的導向,一時之間要足夠的部隊、人員、裝備來應付這些衝突實有捉襟見肘之窘境,而編制小、機動性高、人員運作靈活與高戰力的特戰單位成了最佳的選擇,各國開始有系統的發展各自的特戰部隊,這些單位也許是延續大戰期間所累積的經驗而加擴展的原有單位──美軍的 UDT、AIRBORN、MARINS;英軍的 SAS、SBS、沙漠之鼠、庫爾喀部隊;法國殖民地部隊 (外籍兵團的前身) 等等──,也有因應新的情勢而成立的新單位、以及各種半常態的臨時性編組,但在此階段,各國、各單位間仍是各自為政,各行其事,特戰呈現多頭馬車的單線發展。到了 1970 年代,國際恐怖主義興起,跨國性的劫機、綁架與汽車炸彈恐怖行動,逼使各國之間開始聯手打擊恐怖行動,軍 / 警也開始進行裝備、技術與觀念的交流, 特戰的發展開始呈現連線發展的模式,隨著時間邁入了 1980 年代,電腦、通訊與交通裝備的普及化,全球快速部署部隊的觀念也隨著各美軍駐紮地所在國位置的不同而有了不一樣的模組,地球村時代也代表了全球作戰可能性的到來,特戰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此時特戰的發展己經是全球性的發展了, 1944 年的 UDT(水下爆破大隊── UnderwaterDemolition Teams,UDT ──成立於 1942 年,並於同年 11 月 20 的諾曼地登陸戰中揚名立萬, 於 1962 年開始改組為現今的海豹特遣隊) 成員也許只是一個身強力壯,具備一般戰鬥技能、懂爆破的潛水伕,但今天的 SEAL 隊員不但是一個三棲作戰的高手,精通各種滲透、偵察技巧,同時也是一個野外求生、叢林、極地、沙漠與城鎮地區的戰術專家,對於反劫機、人質救援、炸彈 / 詭雷偵測 / 佈放等反恐怖戰鬥技更是精練嫻熟,他必需了解戰場序列、無線電通信程序、密碼、敵我情勢與各種作戰情報,以及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GPS)、衛星通訊器材、雷射測距 / 標定器與各種高科技裝備的操作, 還有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下所應對的不同作戰形態等各種判斷與領導統御知識的專家。在現今,特戰成員要求愈來愈高,養成也愈不易,因此本系列講座將儘可能將一個完整的特戰隊員所應備的基本常識與入門技巧作一有系統的介紹。
迷彩服除了標準裁製者外,許多特戰部隊成員都會將其作個人性的修裁,除了讓衣服能更合身、更帥氣外,也可能是為了個人的喜好與使用習慣而作修改,以美軍現用的戰鬥服 (Battle Dress Uniforms,BDU) 為例,外露式的上衣與正面四個口袋的設計就令筆者個人不甚欣賞,顯然地,1960 年代的海豹隊員與筆者的看法相似,所以海豹隊所專用的虎斑迷彩服就改回傳統的胸前兩個口袋的內紮式上衣設計,而另一些海豹們則把當時配給的初期型小迷彩的下方兩個口袋拆掉,改為剛好可以放入彈匣或其他裝備的小口袋後,視個人習慣縫於手臂、後肩、脅後或者小腿的位置,如此不但可使彈藥攜行量增加、減輕武裝帶的負荷,還可以使上衣在紮入穿著的舒適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可使穿著的海豹在行動上多了一份靈活性,此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一直廣為各特戰部隊所喜愛。除制式服裝外,有許多的特戰部隊成員喜歡穿者連身工作服進行戰鬥任務,除了穿脫方便與穿著寬鬆自在的理由外,調配彈性大──日間戰鬥服外套深色連身服就是夜間戰鬥裝、或是潛水衣外套上一件連身服就可從水下滲透作業立即進入戰鬥待命狀態,而外套式的連身跳傘裝則是另一個常見的搭配──平整的外表也使行動上增加了幾許方便,而不若 BDU 戰鬥服外表上那許多的扣子與口袋可能會在行動時遭外物所牽絆。
但對特戰部隊而言,這種樣板而制式的個人武裝配備,僅可供部份任務需求,於是就開始有了特戰裝備的發展。以美國的發展為例,可分為通用與專用兩個不同糸統的發展模式,先提通用模式,基本上此種模式是將現用的裝備作模組化的設計與組合,使其可依不同需求作彈性調整, BIANCHI 公司設計的 UN84/UN92 槍套可視其為代表,這種槍套可搭配不同的組作件而呈現出多樣化的選擇,全套八樣的配件可使 UN84/UN92 系統可供左右手皆可取用, 戰術腿掛延板、裝甲兵掛帶與掖下掛帶在 S腰帶負載全滿時提供另一個選擇, 取掉上蓋後便可當便衣槍套使用, 不需 S帶可直接掛於普通腰帶上,快速解脫扣更讓拔槍的速度加快,完成制敵機先的要求,而不同色系的外表更可配合不同的服裝使用,唯一的缺點是只能裝佩標準規格的手槍,通用模組本來可能都是針對單一部隊或任務需求所研發的,但可能由於裝備本身的通用性或日後的改良而使許多單位都能使用,進而大量生產成為制式裝備,UN84/92即是一例。再來談專用系統,特戰部隊的任務經常是空前絕後的唯一任務,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配備更是傳統單位所沒有的,因此針對這些任務性質所開發的所有裝備都算是專用系統,例如各特戰部隊使用的戰術背心。
火力支援武器的體積受限於化學能武器的先天限制,在體積縮減上的表現不甚良好,但由於材料科技的進步,種種質輕高強度的材料不斷的被應用於新式的各型槍械或彈藥投射系統上,但為了維持基本的火力,彈藥的攜行數量與體積一直無法減少,相反的,火力需求的增加導致彈藥的攜行量不減反增,於是士兵們除了自身武器的彈藥外,還必須分攤火力支援武器的彈藥 (主要指的是機槍用彈藥),另外像是各種用途的手榴彈 (人員殺傷、閃光震撼、白磷燃燒、煙霧、催淚瓦斯..)、炸藥塊 (包)、起爆線、雷管、引爆器、繩索、抓錨鉤...... 各種必備的武器與裝備也致使士兵戰鬥負荷愈來愈重,加上背包,支援一名士兵上戰場一週戰場生活的裝備總重幾達體重的 3/4,在如此的負荷下士兵根本不可能靈活的運動,而機動性一直是特戰部隊的生存要素,特別是在敵後或是機動載具無法支援的地點出勤,所有的一切都仰賴士兵的雙腳時,這個問題就突顯出來了,傳統 Y、H 搭配 S 腰帶與各式附加包的作法不但負載有限、效率不高,且對人體有相當不良的影響,於是多用途戰術背心的出現成了必然的事。大部份的戰術背心都縫置了許多的大小不同的口袋,供使用者放入彈藥與其他相關的戰鬥用品,早期的戰術背心只是將飛行員求生背心上的口袋加以改良而成,但到了越戰中期,在海豹小組的大量使用下,原先的手工改製品功能不足,開始有了完全針對戰鬥需求所設計的戰鬥背心出現,而隨著日後不斷的改進,戰術背心開始廣為世人所知,但早期的戰術背心都只是針對彈藥與次武裝的攜行而設計,其他相關的裝備並未列入考量,而較後期的設計則針對多種不同的用途而開發出各種用途的附加包,以魔鬼氈與龜形扣加以固定,依每次任務的不同作調配,而戰術背心也開始與防彈背心、垂降背心與負重背包底墊等系統開始整合,戰術背心的用途與面貌形成多樣化、隨機組合的模式,但由於製作成本高昂,只有小部份特別挑選的一般部隊配發使用,戰術背心仍然是特戰部隊的專用品。
除了戰術背心外,特種背包、垂掛帶、戰術槍背帶、特種裝備攜行袋等裝備也都是屬於特戰部隊專用的一般性特別裝備,但由於其種類過於繁多,故無法一一列舉,但其大原則不變,即該裝備必於某些方面特性能適用於本次任務或現所使用裝備之攜行配備需求者、或是在使用上有其獨到的功能者皆是,這些裝備除了因為任務需求不同而不配發一般部隊外,還有另一個因素則是價格的問題;這些特別裝備價格通常也是特別的令人印象深刻,一件戰術背心的與 S 帶的目的相同,但價格卻可能超過數倍,同樣的, 特戰部隊愛用的 MP5 衝鋒槍其價格可買下 3 枝的 M16 步槍還有剩,而其特製的戰鬥服、多用途戰鬥靴等裝備也都是高價的特級品,以美國海豹小組所配備的戰鬥刀為例,可能是鈦合金製的防磁刀,也可能是超硬度的特種合金刀,甚至可能是陶瓷刀,這些不具磁性的刀具在其任務的執行上有其必要性,但其價格卻是十數把,甚至數十把一般潛水刀的總和,海豹六隊所使用繩梯其繩鉤以鈦合金製成,而其價格,這麼說吧:與一張紐約∼倫敦的協和號機票錢差不多,至於其他像是精密的高科技裝備的價格更是不在話下,行文至此,相信不難了解拿破崙口中的戰爭三要素:第一是大量的金錢,第二也是錢,第三還是錢的道理了吧!
再來談談遊騎兵,扣除前面己提過的不表,遊騎兵們似乎特別偏別愛長射程的槍支,因此 7.62mm 的 FAL 步槍與 5.56mm 的 FNC 步槍在遊騎兵部隊中並不罕見,而許多遊騎兵所使用的機槍是 M60E3 與 MININI 而非 SAW, 而與編扁帽不同的是遊騎兵中手槍的普及率並不高,大約只有 1/2 的人員會配載,而榴彈兵與狙擊手的編制在遊騎兵中則是非常態性的,這可能與其任務性質和部隊傳統有關,遊騎兵特別重視長程、精準的火力,因此全面性的火力壓制在遊騎兵的作戰記錄中出現不多。而三角洲部隊的武裝配置則是較新式且符合一般的想像,包括了 MP5 衝鋒槍、H&K Mod.203 的 45 口徑 USP 與 SIG SAUGER P228 手槍,這可能是因為三角洲部隊是美軍陸軍唯一一支受過完整的反恐佈訓練的單位,包含了人質救援、近距離城鎮戰鬥與立體滲透等多項課程,與其他美國陸軍所接受的城鎮戰鬥訓練不同的是,其他部隊是以殲滅敵為目的,而三角洲部隊則是以安全的救出人質為目的,也就是如此,在 1996 年年底,日本駐祕魯大使館遭左派激進分子入侵,並挾持了包括各國外交人員在內的數百名人質,藉以要脅祕魯總統釋放其黨羽時,美國方面提供的援助竟然是一組三角洲部隊的教官這一點看來,便可知三角洲部隊在美國高層人員心中的評價了,雖然有人會以 1980 年 4 月 24 的沙漠一號行動失敗來疑問主導的三角洲部隊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特戰行動,但日後的檢討報告中証明了失敗的原因並不是三角洲部隊的問題,而是指揮體系上的問題。
在戰爭中,武器與裝備的損失是必然的,但由於科技的進步,戰爭機器日漸精密、複雜,而學會操作這些裝備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精練的戰鬥人員成為重要的戰鬥資產,武器與裝備生產就有但人員的養成則非一朝一夕可成,維護戰鬥人員的性命與提供醫療救援成為現代戰場上的重要課題,美國尤其將本觀點推展到極致,而現代戰爭由於運輸工具的便捷,戰場的縱深極長,如何尋找定位並救出敵後受傷人員成為一項難題,而全球作戰型態的來臨與現代武器的高破壞力,救援直昇機經常找不到可降落地點或是敵火猛烈無法長時期滯空進行吊載人員的動作,甚至受傷人員往往無法行動或是無法自力救援,而敵方的狙擊手與戰俘獵單位等種種問題也使戰鬥醫療救援小組因應趨勢而成立了。
戰鬥醫療救援小組的編組不大,通常是十人以下的小組,成員對於急救、小型戰鬥、無線電通訊、導航與後送程序都有一定程度的訓練基礎,而其任務則是在飛行員或特戰成員在敵後跳傘或作戰負傷時,由戰鬥醫療救援小組進入可能位置區搜尋人員位置並對其進行緊急醫療救援後,由小組人員協調友軍進行後送,其間小組必須保護傷者的安全,避免與敵接觸,並將傷者運送至指定撤離點。而為了在接敵時能給予最大的打擊,小組成員的都具備高超的戰鬥技巧與戰術觀念,這因為在攜帶大量的急救藥品、擔架與相關的救援、通訊裝備後,能攜帶的武器彈藥實在不多,因此小組成員並不配備與攜帶機槍,而小口徑衝鋒槍的殺傷力與嚇阻力無法給敵人強大的威脅,因此也不用, 戰鬥醫療救援小組大都是配備 5.56mm 的 M16 步槍與FNC 步槍或是 7.62mm 的 FAL、G3、HK33 步槍,並配備了 HK 公司的 M49 型榴彈發射器而非 M203 型,因為 M49 型可搭配多種不同的彈藥供不同用途使用, 而不若 M203 的彈種限制僅發射彈長 6 吋以下的彈種。 另外手槍部份則是每個人都配置一把,種類則是以歐洲的軍規手槍為主流,.45 與 M9 反倒不多見。
防了非制式載具外,特戰部隊也經常以制式裝備作非傳統的組合使用,例如以直昇機空投橡皮艇與車輛、或是高空低開直接跳入水中,再水下潛泳的方式進行滲透或行進到指定會合點,或者以高空高開的飛行傘無聲滑翔方式進行空陸立體滲透,而跳傘用載具除了軍用運輸機與直昇機外,民航客機、輕型民航機、飛艇、熱氣球也都可能成為高空透用的載具,而以直昇機無安全扣具直接垂降的滲透方式也是特戰隊員們所熱衷的自我訓練方式 (類似的垂降方式在我國的特戰部隊也有具備此項絕技的專家,國內並將此命名為飛燕 / 雁式倒 (跳) 法) 此種方式是的最大優點是快速,著陸後不需執行解脫扣具的動作可直接切入戰鬥,缺點是除了危險性高與訓練不易外,垂降高度的限制是一個問題,由於此項動作完全仰賴手臂的力量控制,太高的距離所造成的重力加速度可能會造成操作者生理上無法挽救的損傷,一般此種動作都限高 10 米以下的高度執行,雖然曾有記錄在再更高的高度試跳成功過,但在安全第一的考量下,10 ∼ 15 米是一個可以令人接受且安全的高度。